在樊纲看来,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学问”,它也肯定适用于求解命运的方程。
人的一生,说穿了不过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一个人除了出生别无选择外,呱呱落地之后将面临无数“选择”。孩提时的选择多由父母代劳,选择保姆还是幼儿园,选择钢琴或者绘画,选择五谷杂粮还是“娃哈哈”,这些选择日后将显示出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后,人们便要面临择友的选择及学科的选择,职业的选择或出国的选择,恋爱和婚姻的选择,下海或“上岸”的选择,从政还是做学问的选择,等等。每个人无不在主动或被动、人为和环境的不断选择中度过各不相同的一生——有人命运多蹇,有人俯拾皆美,有人湮没无闻,有人辉煌灿烂,有人<SPS=1870>顸昏庸,有人精明干炼……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异彩纷呈的众生相正是由“选择”这支魔笔绘就的。无庸置疑,“选择”学问运用得高明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人生的成败。
长期以来,哲学家们将“选择的学问”关在了他们的门下。然而哲学“形而上”的属性及玄秘的理论把这门学问高高地挂在了天上,令芸芸百姓可望而不可及,成了少数精神贵族才可享用的“精英学问”。而樊纲要做的,并且一直在做着的,就是要用“形而下”的经济学把这门学问弄“俗”,从天上拉下来。
“机会成本”这一经济学概念对许多人来讲其专业上的严格定义不得而知,然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樊纲把它引入了凡人的生活并向芸芸众生展示了这一概念“俗”义上的涵概及应用——“机会成本概念的核心在于什么事都不是都好都坏,而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樊纲用通俗的语言告诉人们,“机会成本”就是有助于人们“选择”的概念。
樊纲令我们透过“机会成本”而看到,人生的美景绝非用“成功”二字可以简单地勾勒出来的。人们在不同的“偏好”下, 付出不同的机会成本,将换来不同层面、不同意义上的人生美景。
人生的美景不仅与个人的“偏好”或价值取向有关,也与你付出的成本相关。那句“苦尽甘来”的古话用“机会成本”的理论来分析,也不无道理。
然而,操持命运的盈亏缩胀是否非得披肝沥胆、茹苦含辛呢?樊纲在他求解命运的方程里解答了这一问题。“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原则上不能做任何道德说教”,“它所能做的,是在你给出了你的特殊偏好的前提下,同样用一种实证的办法告诉你应该怎样去做,还能根据你的这种偏好做出你的最佳选择。”
樊纲要做的,或许正是如此。
(《求解命运的方程》,樊纲著,北京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四月版,4.90元)
品书录
苏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