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出访,看了许多,却还是想再多看一些。这次认识了在美国一家航空公司任职的路西小姐。因为来自国内的同一个校园,相逢何必曾相识。很快,路西知道我对森林和海滩的兴趣远在博物馆和大剧院之上,就安排我和学生小高小甄,一起去看看艾米什部落。
从州际高速公路上转下来,再走十分钟,限速每小时四十五英里的乡间公路的外道上,就看到一些黑色的马车。“这就是艾米什!”路西说。他们戴一样的麦杆草帽。黑色的皮靴,黑色的裤子,黑色的外套,里面是白色的衬衣。马车都是一个样子,车厢下有很好的减震弹簧,尾部是红三角的反光警告牌。妇女着黑色长袍,头顶白色纱巾。黑与白,就两种颜色。
大约在三百年前,这些艾米什(Amish)人为逃避宗教迫害,从欧洲的德国瑞士一带,迁徙到北美来。至今,他们的宗教活动,还保留当初躲避迫害时形成的做法:他们没有教堂,每次在不同的家庭做礼拜,虽然已经不必着意保密。宗教把他们依部落紧密地维系在一起。
艾米什人男女分工明显,真个是男耕女织。盖房子最热闹,可以说是聚居部落的节日,但是出场的只有男性。由于只用马车(而不是骑马),而且只能在预先约好的熟悉的艾米什家庭借宿,所以大部分艾米什人终生的活动范围不超过二、三十英里。这样一来,艾米什的群落特征非常明显。宗教领袖就是部落的精神首领。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想象艾米什的家庭比较大。事实正是这样。据统计,平均每个艾米什家庭养育七个孩子。这样一来,加上艾米什的生产方式单调,就使得土地变得紧张。两百年来,美国联邦政府曾一再拨给艾米什新的领地。现在,如果你在美国地图上横跨宾西法尼亚、俄亥俄、印地安娜和伊利诺斯四个州的北部画一条水平线段(纬度相同),那么艾米什部落大体就分布在这个线段的附近,总人口有十多万人。最近的部落离纽约只有个把小时车程。
这么保守的生产方式,却能够支持数以十万计的人口生存繁衍,这首先得益于美国人少地多,土壤肥沃,风调雨顺。就生活方式(而不是社会风尚)的进化程度而言,艾米什和美国主流社会的差异,比意大利、汉人、日人、韩人以至黑人都大。但是,艾米什保守的群落特征,使得他们与世无争,自我封闭,并不对任何别的社会成员形成任何威胁或竞争。
离开发达的现代文明只有几英里路,居然可以封闭自持,实在叫人难以想象。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对待日新月异并且唾手可得的技术进步,他们只有当认准不致损害其基本的社会结构时,才接受最必要的变化,但是不会作为主流文化技术的拥有者。首先是语言,他们讲他们的德语,只学简单的不得不与外界交往的有限的英语。此外,现在在紧急时可以坐公共汽车,甚至可以租汽车,但是规定无论如何不能自己开车。在紧急时可以借用邻居非艾米什人的电话,但是不得自己拥有电话。艾米什的孩子只受八年初等教育,内容限于三R(读reading,写writing,算术arithmetic)。学校是家庭的继续,主要功能是延续艾米什文化。至于电视以及一切更先进的东西,都和他们的教义冲突,被认作是邪恶的根源。当然,他们不能离婚。
联想到我们十几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只要财富约束允许,谁经得起电视电话、楼房汽车的诱惑?要说原来的文化差异、文明差异、意识形态差异,我们离世界文明主流的距离更远得多。不错,有一些艾米什孩子最终离开了生育他们的部落家园,但是比例只有大约七分之一。艾米什何来如此顽固的惯性或免疫力?
经济利益真的象一些人设想的那么具有支配社会角色的力量吗?也许值得再多看看,再多想想,才能形成足以说服自己的事理。
抒臆集
王则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