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4期

六个馒头

作者:忆 馨




   高一那年,年级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那时候,年轻的班主任新婚度假,于是更为年轻的实习老师成了我们班的带队老师。实习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炸响了大家的喧闹声。同学们纷纷问一些有关春游要注意的事项和所交的费用等问题,接着实习老师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的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她微举着手,手指却颤抖着没有张开来,嘴唇颤巍巍的一张一合,却没有声音。很久很久,女孩子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子,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无声地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漂亮的女实习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没事的。”
  。
  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做贼似的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讨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讨论声似乎小了下去,女孩子的眼眶红了。
  出发的那天下着雨,淅淅沥沥地洗刷着女孩子的心情,在她的背包里有六个馒头。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赶到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的一半身子湿漉漉的。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等大家都走完以后才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宋不及藏起湿透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班长妍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妍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女孩子带来的六个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第二天,到了大家该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如果不是自己央求父亲借钱交了车费,本来是可以不来的,可是山水是那么秀美,女孩子怎能不心动?女孩子在招待所附近的一座矮山上一边后悔,一边默默落泪。是班长妍先找到女孩子的,妍拉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眼圈红红的。
  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再嚼干馒头,使她可以和所有其他同学一样吃着炒菜和米饭,女孩子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女孩子没有什么可用来感谢她的同学,只有用更努力地学习、更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和抢先打扫宿舍卫生的行动来表示她的感激。后来,这个女孩子不仅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
  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财富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
  
   主题点评
  
  这是一篇反映现实生活中人际和谐的主题文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大量的外资引进,使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城市里,高楼林立、马路宽敞,汽车如流水般在画廊一样的酒吧、超市中间穿梭往来,横贯城乡的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种种因素带来的经济发展上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异。物质世界的繁荣并没有自然走向人类社会中的精神和谐。于是,人们在困惑虚假中渴望真诚,在恐惧冷漠中企盼关爱,在利害纠纷中寻找和谐……
  本文作者以冷峻而充满希冀的眼光刻意搜寻、发现生活中珍存的美好,在校园生活的孩子们中间捕捉到一种尚未受到污染的纯真友情。文章记叙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生活拮据的女孩,因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而经济上力不从心,不得不带着馒头上路的尴尬与痛苦,引发了富有同情心的同学们的热心关注,为了不致伤害她的自尊,又以“不着痕迹”的施予方式;表示出对她的真心关爱。
  文章热情赞美了这种“用财富买不到的善良与真诚”,同时揭示了这件事本身将决定女孩“以后的人生道路”这一崇高社会价值,隐含着学校教育的道德使命这一严肃主题。
  
   选材点评
  
  本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主题文章,是个承载较重、涉及生活面较宽的题材领域。文章从何处下笔?作者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把选材角度缩小到校园生活中经济地位不同的同学之间,聚焦在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女孩与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孩子的互相关系上。
  文章紧紧围绕具有典型意义的“六个馒头”开篇布局、展开情节,一方面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一个贫困学生面对参加集体活动所反映出的拮据处境和内心自卑的巨大压力,折射出社会中潜在的不和谐因素,集中表现了一些优势学生群体对来自弱势群体中的同学的理解、尊重以及“不露痕迹”的真诚友谊。
  
   布局点评
  
   这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基本是按照一般叙事文体的写作规则布局谋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主题明确。
  第一个层次,写事件的起因,交代了学校组织学生去千岛湖春游,从而引出六个馒头的来历。文章在交代了事件起因之后,通过情境描写,着力渲染了同学们听到“春游”消息后的喜悦气氛:“教室里马上炸响了喧闹声。”从而反衬出喜悦气氛中另外一种不和谐声音:一个“角落里来自山区的”女孩提出“可不可以带馒头”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写事件的发展与过程。其中包含这样三组特写镜头,镜头一:女孩“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并“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以致淋湿了自身,泡透了破损了塑料袋的馒头;镜头二:女孩“一边流泪,一边嚼着雨水浸泡的馒头。”镜头三:同学们纷纷走来拿她的馒头吃,她“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的落泪”。
   此段记叙与描写既表现了女孩在困境中的自卑而不失善良的品格,又因同学们纷纷来拿她的馒头吃,使情节出现大的波折,巧用曲笔,使文章引人入胜。
  第三个层次,写事件的结局。同学们都来请女孩吃饭,使她不再嚼干馒头。同学们以真诚、善良,“不着痕迹”的馈赠行为化解了女孩心头的冰雪,这段描写,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彰显。文章的结尾,内涵深远,发人深思。
  语言点评
  
  本文突出的语言特色在于通过细腻、准确的行为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章在第一部分写女孩向老师提问题时,“微举着手,手指却颤抖着没有张开,嘴唇颤巍巍的一张一合,却没有声音。很久很久,女孩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当同学们发出没有恶意的笑声时,“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坐下,眼泪无声地沿着脸颊流下来。”
  这些细腻而生动的细节描写,真实、准确地表现了女孩性格的内敛、生活上的贫困以及反映在内心深处的痛楚与自卑。
   微瑕指正
  
  文中结尾对实习女教师的作用交代不够,应有照应,使同学的善举成为有源之水。
   写作建议
  
  本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和人物内心世界准确、生动的展示,主要得益于平时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真切体验。离开生活基础,写不出真实感人的好作品。
  由此观之,同学们学习写作,没有其它捷径可走。深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文章主题,感悟生活道理,加上经常性的阅读和练笔,取人之长,剖、补已之短,就会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