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4期
悬崖边的传统文化
作者:马执文
(开头有气势,欲抑先扬,明确摆出中心)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追求的是快节奏的生活,享受的是各种各样的“快餐文化”、“娱乐文化”,传统文化已逐渐被他们抛到了脑后,蒙上了厚厚的历史灰尘。君不见许多人已将自己祖先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不知中国历经了多少朝代,有过哪些辉煌;他们认为陶潜与陶喆是亲兄弟,看了《满江红》要岳飞给她填词,他们甚至不知抗日战争,不知中国历经的苦难。有人说,当一个民族忘记了他的历史,忘记了他的传统文化后,那么它离毁灭也不远了。的确如此,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文化都可以放弃,那么还有什么不可放弃的呢?
毛笔,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没有毛笔,就没有那千古绝唱《离骚》、《史记》,就没有中华灿烂的文化。然而现在还有多少人会用毛笔?毛笔已逐渐走向了历史博物馆。但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岛国日本却规定每所学校要开设毛笔课,每个人都要懂得写毛笔字。日本的毛笔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视,我们呢?这也许从一方面可看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还有筷子。筷子是中国的特色,它形成的“筷子文化”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曾在中国一度辉煌。但当西餐涌进时,我们开始放弃了筷子,我们奔向“麦当劳”、“肯德基”等各种各样的西餐厅。尽管现在我们大多数人还在用筷子,但也不可否认“筷子文化”已逐渐走向衰退。
京剧、越剧、狮舞……这些都逐渐淡去,现代人已逐渐把它放进了历史。现代人忙于追逐物质享受,传统文化成了远去的记忆和临时装点门面的工具。
现代人已经很难再静下心在雨夜孤灯下品味《史记》,面对雄伟的滕王阁也很难再想起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困难也很难再吟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切的一切都已逐渐淡去,我们沉醉于“新青春派小说”,我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文化”,我们追求速度生活。可是,我们快乐吗?(由毛笔、筷子、京剧等现象入手分析客观现状,引发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已被我们逼到了悬崖边缘,这难道就是我们炎黄子孙该做的?现在许多西方学者到中国寻找文化传统的根源,作为东道主,我们却把这些忘记,这应是一件挺可笑的事吧!
“大风涣涣,大潮滂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希望有一天我们再能自豪地大声朗诵着,将中国传统文化从悬崖边拉回。
(结尾呼应,回扣主旨)
简 评
这也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不同的是,文章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冷静地分析传统文化的现状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在结构上,文章采用了论据叠加的形式,更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现状的反思。主题点评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礼仪之邦,曾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许多光灿夺目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上一世纪在文化领域开展的以反孔灭儒为核心的多次征讨杀伐,特别是经过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屡遭破坏。加之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渐入,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其它腐朽思想冲击下,许多人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视作敝屣而摒弃。于是,诚信被视为愚蠢,仁爱被看作懦弱,人们在物欲横流中不择手段地争当“强者”……当历史翻过这一页之后,人们才发现物质繁荣的背后是多么可怕的精神荒漠!
本文作者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入笔,检视着、分析着传统文化失落的现状,并由此引发对传统文化面临挑战的密切关注与思考,热切希望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文章虽然思想深度尚显不足,但这类有见地的主题,在学生作文中已是鲜见的了。
选材点评
这篇以关注传统文化命运为论题的议论文。应该说是一个容量很大、想说也难说清的话题。然而,作者能从自己了解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既有话可说,又避免因切口太大,而难以驾驭。生活中,最引起作者震惊的是人们只追求物质的、实用的、时尚的东西,而把祖宗的历史抛之脑后,甚至有人连历史常识都不知道,从此引发严肃的质问:“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文化都可以放弃,那么还有什么不可放弃的呢?”作者还注意到传统文化中处于挑战威胁的毛笔和筷子,还有京剧、越剧、狮舞等传统剧目和民间艺术。作者又从现代人沉溺于电脑制作的网络文化、“新青春派小说”因而扬弃悠久的古典文学艺术的现状,阐明传统文化的现实处境。
总的看来,选材比较广泛,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反映传统文化面临挑战的现实,为论点的提出和说理论证提供了较充实的事实根据。
布局点评
本文的布局谋篇基本按照规范性议论文构架,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中心明确。
第一部分,是提出论点部分。文章以先扬后抑的方式,,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概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辉煌。然后笔锋直转,提出由于“经济大潮’和“网络文化”等原因,使中华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并且被挤到了悬崖边缘的严肃论题。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分析、论证部分。首先,文中以“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由于追求各种各样的“快餐文化”、“娱乐文化”,从而厌弃内涵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现实,论证了“传统文化受到挑战”这一中心论点。文中列举了人们本应熟知的一些文化常识,表明人们“忘记了传统文化”的严重程度,指出其严重后果,引人深思。
接着,文中又列举了毛笔、筷子、传统剧目(京剧、越剧)、民间艺术(舞狮)等“都逐渐淡去”,说明问题的广泛性。其后,作者又以古典文学面对的“新青春派小说’和“网络文化”冲击这一现实,论证了“传统文化受挑战”的论点。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作者从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角度,提出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质疑。又用西方学者来中国“寻中国文化之根’作对比论证,反衬放弃传统文化的中国人的可笑。文章在结尾,发出拯救传统文化的理性呼唤,照应开头,重申主旨。
语言点评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又全文贯穿饱满激情的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以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反衬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不足。
微瑕指正
中华传统文化为何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至今海外有“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提法?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精髓须深入认识,文章的立意尚有进一步开掘的余地。
写作建议
传统文化类话题文章,学生不易把握主题。教师应广泛菟集并提供参考信息和资料,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廓清思想,认识清晰之后再考虑如何写的问题,不可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