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4期

一字之帅 统摄全局

作者:李阳海




  “一字立骨”法亦称“一字经
  纬”法,是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
  法。
  所谓“骨”即一篇文章之“本”,
  也可称为文章的“主心骨”,或文章的
  主线。运用此技法,犹如沙里淘金,需
  要从大量的材料中概括出一两个闪光
  的字眼,为文章立骨。使众多的事实、
  纷纭的道理,围绕着一两个字,浑然
  一体、卓然挺立。说得再具体些,就
  是说,。文章由一字升‘发、放纵开去,借
  助于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一层.
  一层地剖析,抒写特定的字。最后又
  由这一字回归、拢合而来,从而发挥
  一字之帅,牵制全局的艺术作用。各
  个部分也因这一字的制约与驾驭,也
  就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思想,使立意
  显得更为明确、凝炼而深刻。
  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以一
  “忠”字立骨,挺起整篇文章。“忠”字
  在文章中共出现六次,先写了臣忠将
  忠,这是江山刁;败的根本,也是用人
  之基本条件。然后写他对先主一片忠
  心的原因。为什么《出师表》从前到
  后要突出一个“忠”字呢?因为“忠”
  可以夺天下,“忠”可以治国安民,全
  文一“忠”所贯,表达了诸葛亮一生
  对刘备、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赤胆忠心。
  再如,欧阳修的名作“醉翁亭
  记”,作者精妙地以一个“乐”字统摄
  全篇。文章首段描写醉翁亭周围的
  环境,并由景及人,推出“乐”字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第二段具体描绘醉翁亭周围
  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指出景色“变
  化无穷也”,加深了“乐”的厚度。
  第三段由景之乐,转入描绘人之
  乐,这里有民乐——游山玩水,客乐
  ——打猎下棋。民、客之乐又突出
  了作者之乐,因为作者白始至终都融
  汇在这一片“乐”之中。第四段写作
  者从醉翁亨饱游归来的愉快心情,点
  出与民同乐的主题,使“乐”得到升
  华全篇的思想因此而顿生龙睛之辉。
  而文中所描绘的种种“乐”又都是以
  太守之乐为主体的,山水之乐,游人、
  众宾之乐是太守之乐的陪衬。因此,
  《古文观止》注云:“句句是记山
  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
  守。”“记太守”实际上是记“太
  守之乐”。
  还如杨朔的《雪浪花》,写了
  滚滚的浪花,灿烂的晚霞,写了天
  真活泼的姑娘,幽默刚毅的老人。
  人与景谐,宛然如画。美画之中,
  寓一“咬”字。以“咬”字立
  骨,写出了浪花的脾气,刻画了老
  泰山的性格,表现了“世上无难
  事,只要肯登攀”的伟大真理。一
  个平常的“咬”字,使文章骨立
  神爽,耐人寻味,撼人心灵。
  由于“一字立骨法”可使主旨显
  明,所以不少作家爱用此法。如《捕
  蛇者说》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的“毒”字经纬全篇。以“毒”字为
  经线一贯到底。李白的《蜀道难》以
  “难”字立骨,苏轼的《留侯论》以
  “忍”字立骨,李清照的《声声慢》以
  “愁”立骨,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以
  “愚”字立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以一个“静”字神驭全篇,皆文丰骨
  健,千古超绝。
  总之,一字立骨法是散文创作
  的一条艺术经验,但这并不是说每
  一篇散文都必须这样去写,“文无定
  势”这句话讲得很科学。散文作者应
  当寻求自己的创作道路与风格,切
  不可胶柱鼓瑟。如果对此刻意追求,
  矫作为之,势必导致文章失之自然,
  留下种种矫揉造作的形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