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4期

感悟社会

作者:王 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心中的社会;“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是鲁迅笔下的社会:“近水人家
  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
  酒。”是沈从文心中的社会。
  文人以文字组成图景,展现着不同的社会。你对社会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呢?
  
   一、洞悉世事,真有所感
  
   把目光投向社会,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真正有所感触,才能写出好的文
  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正由于熟悉,我们往往会忽略许多。而列
  大·托尔斯泰一语道破:“艺术起于至微”。要学会能够“从混整的悠久而流
  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一刹那,一片段。”(朱光潜)
  “她(祥林嫂)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
  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家以“空的”“开裂”两
  个词,形象地将祥林嫂最后的境遇展现出来,暗示了她的结局。多么.好的一个
  细节,多么入微的一种体察。这些都源自于熟悉的,而又容易被忽略的生活。
  但鲁迅抓住了,他正是以这样的社会敏感,塑造了一系列农村人物形象。王晓
  明教授曾说:“他(鲁迅)当然是出色的作家,有伟大的人格,但对于今天的中
  国人来说,他恐怕更是一个眼光独特,能够洞悉社会和人生的批判者。”
  细节往往只是一瞬,所以我们不要让这些生活的细节,全部从指缝间漏掉
  溜走了,而错过创作佳作的机会。
  
  二、化大为小,把思维引向深入
  
  所谓“悟”是对社会的一种认识。然而社会既是抽象的又是复杂的,所以我们
  要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这样感悟才有墓础,才能站得住脚。对于社会的一些
  热点、焦点问题,如道德风尚、教育改革、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等,以及一些社会
  现象,尽量避免泛泛地淡,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点。如:何满子的《剃光头发
  微》这篇杂文,由《人民㈠报》中关于“剃光头”的小事件引出,透过事件的表层,
  挖掘具本质——“弄权”这样——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从而把思维引向深入。
  
  三、体裁灵活、主旨明确
  
   写文章要展己之长,避已之短,也就是炫示——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
  露文章技巧。町以写小说,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社会主题;也可
  以写散文(包括杂文),通过内心感受指陈时弊,展现社会生活;也町以借助其他新
  颖的文学形式。同一题材的文章,会有不问体裁的佳作,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同
  样写社会问题,鲁迅以小说《祝福》展现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生活图景,特别是像祥
  林嫂这样的普通农村妇女的命运;聂绀弩以杂文批判人的奴性的心理。
  文章的主旨要明确且深刻,要全面地看问题,突出时代的特征,符合青少年自
  己的独特视角。避免在文章中出现消极的、片面的、庸俗的倾向。
  
  题例演练场
  
  一、读一读下面的题目与题后的提示语,任选一题
  写一篇文章,字数在1000宇左右。
  
  1宽容的社会
  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一书,提出我们的社会
  要“宽容”。谈谈你的看法。
  2.互助的社会
  还记得希望工程中那双大眼睛么?那渴望的眼神,曾
  打动了多少人?于是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还记得非典
  肆虐期间,被恐惧笼罩的人们,仍能伸出援助之手,共度
  难关。这是一个互助的社会。
  3.我观品位
  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贫血的城市:一个没
  有历史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那么,你是
  如何看待我们这个社会的品位的。
  
  二、根据话题作文,体裁自选,字数在1000字左
  右。
  
  1.冷漠是一种特殊的罪恶。鲁迅认识到,并在极力
  改变它。中年的闰土、咸亨酒店的酒客、鲁镇的人们都是
  那个时代的“冷漠”的代表。我们只有意识到,并与之继
  续作艰巨的抗争,才有可能期盼一个热情而又充满爱的世
  界。你如何看待社会中的冷漠,又是如何与之抗争的?
  2.达尔文曾在日记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19世纪30
  年代,他曾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了非洲的一个原始部
  落,他下决心要改变这个部落的原始面貌。于是,他用高
  价买了一个当地男婴带回了英国。他要用现代文明教育这
  个孩子,让他去改变家乡的原始现状。16年后,他将这个
  文明青年送回家乡。
  一年后;达尔文故地重游,当他问部落首领那人的
  情况,首领回答:“吃了。”达尔文问:“为什么?”
  “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留下他有什么
  用?”达尔文无话可说。
  到家后,他在日记中写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
  应当适应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
  题?
  3.曾经有人概括现在中国社会有三大污染:权利
  污染、信用污染、环境污染。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成为一种投资回报式的
  思维理念已经悄然植入人们心中,并形成一种社会“共
  识”,成为最大的“权力污染”。而这种普遍的“权
  力污染”对人们心态的严重侵蚀,也成为社会真正长久
  的隐患。
  (2)在没有信用的社会中生存,是一种负累。生活
  变得越来越可疑,而每个成员都在承受着没有信用的痛
  苦。一个成熟的社会需要以信用支撑。
  (3)沙漠悄然走来,哭泣的森林,目不忍睹的河
  流,随处可见的垃圾,是哪些因素酿造了环境污染这杯
  苦酒?我们又如何看待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请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谈淡你对社会的看法。
  
  素材加油站
  
  一、睿语集粹
  
  1.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左传·宣公十五年》
  (河流无论如何清澈,也不免会流进一些污泥浊水;
  山林无论怎么清新,也不免会暗藏一些毒虫、猛兽;美玉
  无论多么晶莹,也不免会有瑕疵。)
  2.善之代不善,天命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善良的人取代邪恶的人,这是天道的规律。)
  3.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五蠹》
  (时代不同了则客观情况也就不同了,客观情况不同
  了,则治道也要改变。)
  
  二、文段选粹
  
  关于社会的几点哲学观点。
  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时代、地
  域等)变化了,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一定是同步的、
  一致的。社会意识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3.物质丈明和精神丈明和谐地发展,社会才能稳定、
  健康地发展进步。
  4.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制
  约,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环境总要影响甚至改变
  人。
  5.人有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的活动也
  反作用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