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移动》

                            陈行之        

 

雷鸣不是由于闪电





  “我们今天讲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方伯舒教授坐在讲台后面,并不看眼前的学生,开始了他的独特讲述。“这不是我们课程所要求的内容,我只是认为这样讲一下会有好处。”

  纪小佩的眼睛闪着熠熠的光亮,摊开她的笔记本,准备记录。

  方伯舒接着讲下去———

  只要稍稍深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这是一条人类理性划出的非常粗糙的线。不能说它没有反映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大致趋向,但是,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历史遗弃了一些极为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我要向你们推荐美国人卡尔顿·约·海斯、帕克·托马斯·穆恩、约翰威·韦兰合著的《世界史》一书,我不是要你们从中学习历史,我是要你们从这部历史教科书中看到典型的历史叙述方式。

  它以《石头的故事》为题开始了叙述:“人类在学会写字之前,曾有一段漫长的时期,使用石头制造的武器和工具。因此,假如我们要知道人类在那遥远而浑沌的过去的任何事情,我们就必须研究石头。……当一只饥饿的野熊向一个人家的营地拖着脚步走来的时候,也许这家的父亲迅速地抓起一块石头,并用全力向那只野兽掷去。在另一只熊没有到来之前,这个人大概收集了很多大小合适的石块,堆积在一个他可以即刻取用的地方。当他外出猎取野兽和鸟类做食物时,他无疑地是用石头向它们投掷,不久他便学会投掷得准确。假如他找到一些硬壳的甜果实,他便用石头把它们敲开。在挖取可食的根菜植物如胡萝卜和马铃薯时,他无疑地使用了一根棍子或一块尖石头。……因为(他们)使用的武器和工具都是石头制成的,所以我们称其为‘石器时代’。我们必须让石头给我们讲述遥远过去的故事。”

  至于那个用石头狩猎和生产的父亲姓甚名谁,他有怎样的感情生活,他在那个蛮荒的世界里怎样感受痛苦或幸福,他的婚姻生活是否完满,他对子女抱怎样的希望等等一切我们所关心的内容,都消失在历史博物馆那几块经过打磨的石块之中了。可见,石头讲给我们的故事构成的仅仅是历史发展的主线,而且经常是被人用主观删削过的主线。那么,这种状况是不是在人类有了书写文字之后就有所改善了呢?《史记》是这样开头的:“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从这里,仍然看不到被描述者的情感历程,看到的只是一种“势”,是推动着人去做什么和怎样做的情境力量。我不是在责怪历史———作为历史学教授,我当然希望你们学习好历史,我想对你们说的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和我们所关注和极为想了解的中间隔着一个巨大的空白———你们不久就会明白,指出这一点至关重要———这个空白像宇宙一样空虚和浩瀚,面对着它,就连最没有想象力的人也会感受到一种冲击。

  我非常欣赏德国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面对他称之为“史前”时期的历史时所发出的唏嘘:“当我们一眼看到它时,它就对我们勾魂夺魄,使我们只能翘首以待某种非凡之物。无论我们怎样屡遭失望,我们永远不能从史前的魅力中脱身而出。”接着,这位为历史疏理出基本流向的伟大的历史学家也不禁像我们一样发问:“我们来自何方?我们进入历史时是何物?在历史之前,什么可能已经消逝?人通过在那些时代里发生的哪些深刻过程,才成之为人并拥有了自己的历史?那里有什么被遗忘的深奥之物、‘原始的启示’和没有向我们显示的洞察力?在历史的黎明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语言和神话是如何产生的?”

  当然,雅斯贝斯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我们还是稍有差别的。事实上,我们对于历史的责难同时也包含着对于雅斯贝斯的责难。一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也许可以使我们在历史面前产生的迷蒙烟消云散,但是,不能不说,所有的历史学著作在前面说的那个巨大空白面前都绕道而行了。这是无过的过失,是必须遗漏的遗漏。历史不承担情感记述的责任。于是文学产生了。

  最初文学与历史是纠缠在一起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希腊波斯战争史》还是中国的《左传》、《史记》之类,都同时肩负了文学和历史的双重重任:在纵向上它是历史,在横向上它又是文学。这当然很好。但是,人类在自己设立的学科上总是趋于精细,这样,在以后的岁月中,文学与历史就渐渐分离了。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历史之树更为精悍,除却了可疑的枝条和花朵,二是文学也获得了独立的品格,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恣意驰骋。我们今天读到的现当代历史著作已经没有似是而非的历史传说了;而我们的文学也不再为历史所束缚,即使名之为“历史小说”,也获得了更大的想象自由。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学的功能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从而避免了某种程度的混乱。现在我们一般不从文学中了解历史了,同样,我们也不从历史学著作中品味文学的情感意味。这是一个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前面对于历史提出的责难就有些不讲道理了。

  如果把历史作为“势”来把握,那么我们可以说它着眼于宏观。这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文学只是一朵或几朵浪花,它是微观的、纤细的……但是,恰恰是文学,使我们看到了人的情感和心灵,看到他们在历史事件中的状态,看到他们的悸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所具有的独特功能是任何别的学科不能胜任的……

  纪小佩远远地看着方伯舒教授———她有些失望,她不知道学养深厚的方伯舒教授为什么要讲这些。在她看来,方伯舒教授并不是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他在强调文学……直到以后很久,纪小佩才知道,这位教授的历史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拘泥于历史自身的阐述,他总是从人的角度阐述历史,而对于人的最好说明,来自于文学。所以,方伯舒的课程总是能够提供历史人物进行活动的广阔空间,让你看到那些创造历史的人的音容笑貌,从人的行为中找到历史发展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方伯舒教授广博的文学知识丰富了他的历史

  学教学内容,他的文学造诣甚至要在中文系几位著名教授之上。这是他的独到之处。

  这时候,迷人的季节实际上已经过去了,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北京作为内陆城市,春天出奇的短暂,往往使人感觉从冬季直接跳到了夏季。纪小佩总是怀念柳树刚刚吐绿、桃树柔软的枝条上鼓胀出蓓蕾、不知名的小鸟在明媚阳光下啁啾鸣啭时的日子,可惜这样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那么短暂。

  然而,对一些特殊的人来说,这段时间又是漫长的。

  吴运韬觉得这段时间特别漫长,是因为在别人都忙着的时候,他很清闲,清闲到百无聊赖的程度。能在这样的时候百无聊赖是一种才能。腐败对于社会是事情,反对腐败对某些有信念的人是事情,但这些对吴运韬不是事情。当别人都在忙着这些事情的时候,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反倒比较宁静,有时候来上班的不过几十号人,业务活动基本上都停止了,吴运韬就是在这时候感觉到百无聊赖的。

  金超从K省老家回来,黑了,瘦了,身上还有了几分农村人的气质。他马上从吴运韬的脸上看出来的正是时候。他把一小布袋小米和红枣放到沙发角让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没什么可带的……”

  吴运韬说:“你回去了多长时间?”

  “有半个月吧。”

  吴运韬笑了:“我怎么觉得一个多月似的……”

  “我也是呆不住了,”金超说,“虽然家里人一再让我多呆几天。”

  其实是纪小佩一再要走,他拗不过她,才提前回来的。

  吴运韬站起身往外看一下,杜一鸣和他带领的人已经拐到大马路上去了,他最后拿定了主意,沉稳地落座在转椅上,做出要好好聊聊的姿态,他亲切地看着金超,说:“怎么样?家里人都挺好的?”

  金超开始述说回家遇到的事情。他对那些事情都做了小小的加工,在变形的故事里,他是一个受人夸赞、人缘好、热爱家乡土地和人们的人。他还讲了一些在金家凹流传的民间传说,他说那里是产生故事的地方,他说:“老吴,你要是有时间,一定到那里去看一下……”金超很吃惊自己一下子说了这样多的话。

  整座楼都空了,两个谈话者心境平和。这是金超超水平发挥谈话能力和吴运韬长时间保持关注兴趣的主要原因。李天佐破坏了这个条件。

  李天佐没敲门就进来了,面色严峻,瞥见金超,轻轻点一下头,径直走到吴运韬跟前。李天佐竟然能够把话对吴运韬说清楚而又不让金超听到。说完,李天佐就走了,再次向金超点点头。

  “你是说你们那里……”吴运韬试图重新开始中断了的谈话,但无论语气还是表情,都显示谈话已经成为负担。金超适时告辞,吴运韬拍着他的肩膀说:“行,那就这样,咱们以后找时间再聊。”

  金超转身要走,吴运韬突然喜悦地说:“哎,小金,你想怎么跟大家表示一下?”吴运韬已经告诉金超,沈然按照惯例收了职工的份子钱。

  金超愉快地说:“我和小佩已经商量好了,请大家到全聚德吃一顿烤鸭。时间么……您看呢?”

  吴运韬扳着指头盘算:“星期六怎么样?”

  金超不假思索地说:“行,那就星期六,我通知大家。”

  金超和沈然商量,沈然建议放在星期五晚上。

  “为什么?”金超问。

  沈然以老大姐身份开导说:“你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日,谁还想出来吃一顿饭哪?住的都那么远,你也不好把人往一块儿集中呀!所以我说你放在星期五晚上,下班的时候往和平门发一辆班车就行了。”

  金超觉得有道理,连连说:“还是沈大姐想得周到。”

  沈然一撇嘴,逗笑说:“那当然,以后学着点儿啊!”

  “可星期六是咱们老吴定的……”

  “这你就甭管了,我跟他说去。”

  沈然避开其他领导,来到吴运韬办公室,把对金超说过的话又说了一遍,吴运韬马上堆着笑说:“行行行,你看着去办。”

  沈然笑着,却换了一个话题:“老吴,我可是真佩服你。”

  “我身上还有值得你佩服的东西?”

  沈然装做听不出吴运韬的话中话,诚恳地说:“真的,老吴,要说处世老到,我还是佩服你……”

  “我可要飘飘然了。”

  “我现在知道了:你是对的。”

  大约半个多月以前,沈然曾经劝吴运韬说:“老吴,我怎么觉得你应当……哪怕是做个姿态也好……”吴运韬自然很重视沈然的意见,但是他当时没有听从沈然的建议,他想稍微观望一下。前几天沈然郑重其事说出她了解到的最新信息,也含有对于自己曾建议他到中国文化大学看一看———这是一种过失———表达的歉意。现在,新的情况进一步证明吴运韬不去中国文化大学是对的,沈然有意把她所起的作用淡化,是想让吴运韬心里舒服一些———这个长期和领导打交道的女人知道,领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承认你在哪方面对他施加了影响,尤其是有益的影响。

  李天佐在吴运韬和金超说话的时候进来说到的情况,从另一个方面证实沈然前几天提供的信息是非常准确的。

  吴运韬笑着说:“我做事从来不算计,仅仅凭着本能,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能。”

  “所以我说你高明哪。”

  两个人都笑了,沈然也就要走。

  吴运韬说:“哎,对了,小金的事你给张罗张罗。别让他花太多钱。车的事你给安排一下。班子的人最好都去,你把我这意见和富烨说一下……”

  沈然笑着打断他:“还有什么?”

  吴运韬打住话头,笑着说:“不敢再有什么了———请领导安排吧!”

  他有时候开玩笑把爱管事的沈然称之为“领导”。

  沈然无声地笑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