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考试导向:让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广西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句或下旬,默写下旬或上句。(2)字形、字音、成语、病句等基础知识没有考到,可能会对教学和备考产生误导。(3)作文题“青春”的范围不好界定,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数学科:总体难度控制不够好,偏难。
英语科:总体难度控制不够好,偏难。
物理科:(1)试题的难度偏大,中档题过多,造成平均分下降。(2)从总体上看,全卷信息量偏大,考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答题。(3)个别题目表述不够严谨,如第26题的“当满足什么条件时,上述结论是正确的”,“条件”的指向不够明确。
政治科:试卷难度不够,稍偏易,主观题语文的色彩较浓。
历史科:(1)某些试题的表述没有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造成对问题理解产生歧义。(2)探究题的内容在教材中属于隐性知识,教师难以把握,学生更难理解,失分率较高。
(四)考生答题的情况
2005年中考除新城区的学校外,其他5个城区学校的考生都是首届课改初中毕业生。从各科答题的情况看,呈现出如下特点。
1.判断准确率较高.基础比较扎实。
各学科普遍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设置了一定比重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比较、筛选、分析、判断的能力。学生对选择题的命中率都比较高。以化学卷为例,第,1~14题是选择题,每题赋分2分,平均分为1.62分,最高1.93分,最低1.31分,其中有5题平均分都在1.8分以上。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2.思路比较开阔,善于联系实际。
新课程提倡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能够做到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这在考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政治卷第18小题,要求结合当地实际,为南宁市创建文明城献计献策,考生基本都能围绕创建文明城的内容,从多个角度去提建议。内容涉及城市绿化、交通秩序、环境卫生、文明用语等方面。其中还有不少的建议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
3.学以致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考试中,这方面能力的表现也比较突出。例如数学卷第24题.向考生提供南宁市政府利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对本市300位年龄在16—65岁之间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市民对首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总体印象的有关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满意人数和满意率。67%的考生都能灵活运用统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准确计算出答案。
4.学会探究,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科试题都有意识地设置了一些探究型的题目,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化学实验题第28题:“在氧化氢分解实验中,带火星的木条很难复燃。于是老师在实验装置中加了一个u形管,结果木条很容易就燃烧起来了。”针对这种现象。要求考生:(1)写出增加装置后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容易复燃的原因;(2)根据推测的原因.设计一个新的改进装置。该题难度0.427,属于难题,赋分6分。学生答题平均得分为2.56分,超过了平均2.085分的标准。部分学生设计的改进装置很有创意。
考生答题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缺少深层次的思维。例如语文卷第13题,要求判断两个加点的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是否恰当,如不恰当,找出一个更好的词语替换它并说明理由。考试结果。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恰当或不恰当,相当部分学生能写出替换词,但能够准确说出替换的理由的学生不多。第二,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差。例如历史卷第30题:“你认为今天美国的所作所为,是否遵循了《独立宣言》的基本思想?试举一例说明。”美国《独立宣言》的基本思想是“自由平等”.相当部分学生不会概括“今天美国的所作所为”究竟是什么,或想的不对路,举不出例子,整题得分率偏低。第三,文字表达能力偏弱。新课程在课堂上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动脑、动嘴多了,动手的机会相对少了。有时甚至上完一节课,学生一个字都不写。这种“矫枉过正”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书面表达的能力。在政治、历史简答题中,文字冗长、拖泥带水的现象比比皆是。
考试中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南宁市4年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得与失.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三、非课改实验区考试的情况
2005年中考,南宁市非课改实验区有4个县(横县、上林、马山、隆安),考生27640人,采用非课改实验区的试卷,由各县自行组织考试和阅卷。由于上报的统计数字不全。缺少可比性,只能由各县在本县范围内进行考试质量分析。综合各县各学科的考试情况,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考试命题的适应程度
本次考试非课改实验区4个县采用的试题,仍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传统的“九义”教材命题。试卷结构和题目类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引入新课程理念。突出能力立意.设置了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题目。考试结果表明.各县考生基本上能够适应。但从整体上看。审题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答题缺乏时代感,联系实际不够。城乡学校的差距比较明显。城镇学校的考生更能适应开放题和探究题,农村学校考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如何将新课程理念从城镇推广到农村。使之转化成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对考试结果的评价
根据非课改实验区4个县的中考质量分析。普遍认为本次考试命题试卷结构合理,考查内容比较全面,又能突出重点,体现了逐步与课改实验区接轨的趋向;考试题目坚持“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原则,联系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了人文教育的导向。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相当部分学生初步养成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数学、英语、物理学科考试成绩不甚理想,学生对基本方法、基本公式的运用不熟练。数学计算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都比较差,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城乡学校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四、对今后初中教学的几点建议
1.引导教师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把握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南宁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2.引导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新教材,树立科研意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行为,注重落实“双基”,增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新鲜点和兴奋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要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实行开放式的教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的实验,使学生接触社会。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会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会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担当起21世纪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教育科学研究所.53001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