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坚持科学发展观,焕发教育科研活力
作者:佚名
活进一步活跃起来了。在国家第八次课改前后,又相继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并列入教学计划。这不仅符合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而且符合了学生的学情:学习领域扩充了,思维活跃了,各类知识有了应用的机会,综合素质发展—了,使学校教育更具生气和活力。
例二:学科教学的突破性探索。素质教育进课堂,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但大量的调查表明:对照新《课标》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其一是:学生学习中那种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学习的主体性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针对这一现象,确立了《新课程标准下,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寻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结构与模式,上挂新《课标》,下联教学实际,使教育科研抓到点子上。
(二)研究的管理——在教训中汲取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启动初期,课题数量不多,内容往往随大流,无个性,且管理松散。因而操作不规范,过程不扎实,收效甚微。学校领导开始关注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几年下来,终于柳暗花明,使学校内的教育科研工作从无序走向有序。
其一:强化管理机构。选定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主持教科室工作,聘用了几位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参与,并明确工作职责:组织课题研究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宣传教改信息,并做好校长的教育科研参谋。自此,教育科研进入了有序化管理的新阶段。
其二:构建课题研究网络。我校规模大,立项研究课题多,一些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往往跨课题参与,负担重,精力难集中,研究缺少力度;同时,课题之间疏于沟通,效率不高。于是,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网络化”的新思路:以“一题为中心,多题作支撑”,把几个相对独立、互有交叉又相互呼应而促进的课题,织成课题研究网络,并明确共同的研究任务,以期实现“顾及共性,突出个性;协同研究,有机整合;成果共享,各取所需”的合力共进的目的(载于《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5期),实践中收到网络管理与协作实践的双重效果。
其三:组建课题序列。我们从实践中发现有些课题进入研究网络略显牵强的弱点,悟出了一条新的管理思路,即一个总课题分解成多个子课题,总课题的结论来自所属子课题的实践。如《“文化理校”基本理念下,学校管理的创新研究》这一辐射学校全方位工作的课题,分解成8个子课题,内涵虽有交叉,但如此分类便于实施,要求抓住本质属性,各有研究重点,交叉部分,相机协同。这种总分式研究,符合学校实情,分线作战,殊途同归。
(三)过程操作——扎实、踏实、落实
计划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我校凡立项课题均事先制订实施计划,内容遵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准则,提出实实在在的目标与扎实的措施保证,并使前后计划,环环扣紧。要实现计划,过程操作踏实是关键。我们提倡在实践中探索,反对搬抄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经验式;在探索中提炼,反对无为式。使课题研究过程做到真正落实。
(四)全程监控——审时、及时、准时
审时必须度势,更需要抢占先机。学校教育改革主要依靠教师群体的努力。教师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也应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多年的课题研究使我们体会到“少数人搞得热闹,多数人作旁观者”那种教育科研冷热不匀的状态,不利于教师群体专业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新世纪伊始,实施了新的策略——组合了校内约40%的教师(70余名),开展校级课题研究,并相机辐射到全体教师。同时采取了“扩面”策略,使教研活动课题化,并遵循三条原则:①系学校立项课题某一侧面的延伸;②符合本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③符合本教研组教师与教学的实际和所任班级学生学情的实际。还提倡组内可以把研究主题分解成若干子课题,教师自行选定探索内容与突破点。由于采取了这一课题研究的运作方式,教研组活动内容丰富了,使所有的学科专任教师参与到了教育科研的行列,形成了全校93%的教师投入教育科研的生动局面。
此外,我们还规范了操作制度,各课题设立记载册,立项课题设置“课题研究管理手册”。学校及时组织研讨、经验交流、专家讲座、调查、座谈及阶段评估。这一系列及时的指导与监控措施,提高了课题操作的实在性,做到准时开题,按时结题,使管理转化为实际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柯桥小学,312030)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