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家庭性别教育的思考

作者:周春燕

化人格的个体不仅具有较高的自尊,而且较少有心理疾病,拥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5]。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机械化、自动化,使得传统上由于男女生理差异造成的社会分工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从事过去只有女性才从事的职业,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过去只有男性才从事的职业,这就要求男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女性的一些特质,同时也要求女性具有一些男性的特质问。由此可见,介于模型1和16之间具有双性化特征的性别类型,不仅在理论上成为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具有双性化特征的男性或女性才是性别教育应塑造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
  
  三、家庭性别教育的模式:“双性化”教育
  
  发生在生命周期早期阶段的性别角色教育,是为男性和女性能在人生后期阶段具有适当的性别角色意识和行为而作准备,家庭是人最初接触到的社会团体,是性别教育初期,对其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双性化教育应该也必须从家庭性别教育开始。
  首先,父母要克服刻板性别角色意识,为孩子提供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男女两性不是截然分开毫无僭越的。坚强勇敢、果断机智、温柔体贴、耐心细致、胆怯懦弱、争强好胜……这些性格特征不应贴上性别标签,它们是两性共有的。不要嘲笑男孩子哭鼻子,不要嘲笑女孩子风风火火。只要是他们身上表现出值得肯定的品质都要加以鼓励,鼓励女孩坚强勇敢又耐心细致,教育男孩要果断机智又温柔休贴。其次,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应采取一致的抚养方式,忽视孩子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异。父母在为孩子选购服饰时,没有必要强调性别差异,迫使孩子过早地进入性别分类系统。在性别角色行为上,不要对他们有过多的束缚。父母除了鼓励孩子玩各种本性别玩的游戏和玩具外,还可鼓励孩子玩异性特点明显的游戏和玩具。第三,父母应努力创建一个两性平等互助的家庭氛围,意识到自身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模式,尽可能避免典型男性化和典型女性化倾向,为孩子模仿性别角色行为提供榜样。父亲要承担适量的家务劳动,积极抚养小孩,同孩子游戏指导他或她形成坚强勇敢、活泼开朗的个性。母亲也应有自己的事业,鼓励孩子积极进取。孩子早期的性别角色行为是模仿成人,主要是父母习得的,因此父母在对孩子性别教育或家庭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最后,在孩子青春期,应淡化社会性别角色差异使其在性别角色模式上有更多的灵活性。随着孩子的成长知识的丰富,自我意识的觉醒及第二性征的出现,性别角色类型逐步明确,并努力使自己的性别角色行为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类型的要求。这时父母应该全面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析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及形成的社会背景,让孩子积极地接受自己的性别,承认由于性别差异给人带来的不同要求及容易存在的长处和不足,更要让孩子了解未来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双性化要求,并帮助孩子有意识地摆脱由于性别差异给自身带来的发展上的局限性,超越性别的局限。父母对孩子未来的社会成就及其职业选择应给予更多的鼓励而不是以刻板性别角色来限制其选择与发展[7]
  家庭性别教育由于其针对性强、对个体最直接,因此是最有影响的性别角色教育。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实行双性化教育,有利于形成个体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模式。这不仅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利,同时也利于缩小整个社会性别差异构建更为平等的两性社会。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教育不仅能够得到家庭教育的重视,更有可能走进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未来性别教育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重庆西南大学西南少数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40071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