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简论校长道德评价
作者:杨 平
心”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监督,它促使校长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校长的教育管理行为如果是合乎道德的,“良心”就予以肯定、赞赏,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愉悦与自我满足,并鼓励自己继续选择道德的行为;反之,就会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谴责。内心信念是来自自身的能力,而社会舆论是来自外界的力量;内心信念体现着个人的力量,而社会舆论体现着群体的力量。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好的道德评价作用。
四、校长道德评价的原则
校长道德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才能对校长自身和他人的教育管理行为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断。校长道德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统一的原则
客观性是指从校长教育管理活动的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事实为依据对校长的教育管理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按照教育管理道德和校长职业道德要求指定客观的、科学的校长道德评价标准。
全面性是指对校长的行为表现要有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握。在时间上,要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不仅要看过去、现在,还要着眼于校长未来的发展,不能只根据校长一时的言行而做出片面的判断。在空间上,不能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因为校长是社会的人,要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联系,因此要从多角度、多领域考察校长的言行。校长道德评价的全面性也指校长道德评价主体的全面参与,使对校长的道德评价更具权威性。
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统一,有助于防止校长道德评价中以偏概全和主观噫断现象的发生。
2.方向性与动态性相统一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在校长道德评价过程中使其朝着有利于提高校长自身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方向发展和前进。为保证评价方向明确,对社会舆论必须加以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促进校长道德转型。对于偏离方向的舆论,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扭转不正确的舆论导向。
动态性原则是指校长道德评价必须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实行新课改的条件下,对学生、教师、学校的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校长的教育管理行为也必然要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因此,对校长的道德评价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要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动态变化中把握校长道德评价的正确方向,坚持方向性和动态性的统一。
3.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动机是产生行为的主观愿望,是推动校长从事某种教育管理行为的念头或意图。效果是行为所产生的客观后果,是校长的教育管理行为所带来的实际后果。
有学者认为,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有四种情形:
第一种,动机善,效果好的行为。是典型的道德行为。
第二种,动机恶,效果坏的行为,是典型的不道德行为。
第三种,动机善,效果坏的行为。
第四种,动机恶,效果好的行为。
在一般情况下,校长在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其行为动机和效果是一致的,好的动机带来好的效果;坏的动机带来坏的效果。但由于现代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教育管理发展的多变性,好的动机有时也会引出坏的效果(好心办坏事),坏的动机也许会引出好的效果(坏心办好事)。这种效果和动机不一致的情形,在进行校长道德评价时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而要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全面考察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4.经常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原则
校长道德评价要经常性地进行,及时发现校长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不道德的行为,通过反馈进行纠正,使校长的教育管理行为得以不断规范和改进。同时对校长道德评价应该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反思,使校长道德评价更系统、科学。
以上是对校长道德评价问题的简要阐述,实际上有关校长道德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还有待发展和总结,有很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例如,校长道德评价的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校长道德评价标准的科学化、统一化等问题。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1602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