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对“好学生”过度角色化的思考

作者:肖 蕾

生”由于一直生活在高期待的压力下,往往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这表现为他们在评价自己取得的成绩时,往往会只看消极面而不关注优点及取得的进步;(3)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出于前两者的原因,“好学生”一直努力保持自己的“好学生”形象,不想让别人对自己有任何不光彩的评价,因而他们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别人的眼光和言语评价。久而久之,强迫症有之,紧张症亦有之。其他的,表扬依赖症、害怕并不敢正视失败、嫉妒别人成功、患得患失等心理偏差现象都在“好学生”身上有所体现。
  
  (三)“好学生”的越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归源于过度角色化
  越轨行为是过度角色化带来的所有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自虐和他虐这样两种极端行为。前者将导致自闭、自杀等倾向或行为;后者将导致暴力倾向或行为,甚至反社会倾向或行为,如伤害动物、杀害他人、参加非法组织等。这些越轨行为虽其形式各异,但原因却是一致的。被“过度角色化”的“好学生”早已迷失了真实的自我,自己不再是“自己”,而只是具有高要求的社会角色的被动承担者和执行者,完全丢掉了自己的积极主动权。他们获得了诸如“高材生”、“优等生”、“好学生”等赞誉,然而,这是以他们个性发展和心理发展方面的许多隐患为代价的。
  
  四、如何解决“过度角色化”带来的问题
  
  被“过度角色化”的“好学生”并不会都成为现实社会中的问题青少年。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影响是可以预想的。解决“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认定学生是“人”,是普普通通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不能将过高的期待和要求施于他们尚未成熟的身体和心理上。
  
  (一)从社会方面看,应该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
  无论是教育政策还是社会舆论,都应该给学生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社区教育、团体教育等非制度化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从精神、交际、道德等方面教育孩子们。对于“好学生”,则应该尽量避免制造过度的褒扬氛围,以防给他们造成沉重压力或使他们自骄自大、不思进步。
  
  (二)从学校方面看,应该改变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水平轻心理素质的不良倾向
  学校应该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甚至挫折教育、合作教育等。对于“好学生”,则应该给以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同时避免过度的表扬及过高的期待,避免人为制造“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差别。另外,对于“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的评价标准也可以适当做些许更改。只有这样,学校才能造就知能两全、身心健康的“好学生”。
  
  (三)从家庭方面看,责任更为重大
  现今的父母们人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把全部时间和精力转移于学习之上。无论是“择校”还是请名师做家教,都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很多情况下是过高的期待)。父母们不应该仅仅以“成绩好”、“听话”作为评价“好孩子”的标准,而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并且要注意发现他们隐藏在成绩和才能背后的心理和品格,引导他们清醒地认识、分析和把握自己,而不是把家长的判断、认识和过高的期待强加于他们身上。
  
  (四)从学生个人方面看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适当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变追求完美为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同时,也要正确对待外界的评价和期待,不因此而盲目地给自己添加过重的压力。
  总之,只有在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下,才能正视“过度角色化”在学生们身体上、心理上及行为上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找寻恰当有效的方法将其解决。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参考文献
  [1] 吴咏慧.哈佛琐记. [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1
  [2] 王振宇.儿童社会化.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
  [3] 吴增基.现代社会学.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
  [4] 胡彬.谈谈“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措施. [J]德育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