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让孩子的生活充满“幸福感”很重要

作者:章睿齐

年的生活,真正快乐的时刻,屈指可数……”
  每每面对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报道,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为何这么轻视生命?分数、特长、重点中学、名牌大学、研究生、博士生的头衔、待遇丰厚的工作……家长对子女在物质上过多的满足、学业上的过高期望、精神上的过少关注,可以说是造成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自杀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孩子没有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他们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情和关爱。因为学习差,因为要为父母省钱,因为没有快乐,他们选择了死亡,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们为何没有快乐?如果那些弃世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常常带孩子一起郊游、谈心,温馨的家庭时时充满笑声,没有大人过高的期望和过大的压力,他们会这么轻易就舍弃亲爱的父母吗?
  对现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理,摆脱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融入自然,与万物对话、交流,培养宽广的胸怀,确认良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无疑是生命意义的首选价值。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帮助孩子体验生命的快乐和生命的苦难,因为没有面对苦难的挑战,就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
  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人数占青少年总数的16%以上。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2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3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测试结果显示,中学生问题最多的要数学习压力感,有1/3的学生存在这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感到负担太重,这也是导致其他心理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卡耐基曾给商界巨子洛克菲勒当过导师。他这样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靠他的专业技能,而85%则是靠他的驾驭机遇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话适合于一代代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无疑也适合于正在奋斗中的莘莘学子。教师和家长都有责任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里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使他们在成长的相应阶段形成健康的心态、完善的人格以及与人交往的技能,而千万不要把过高的学习、考试期望值强加在孩子稚嫩的肩上,只关心文化课的成绩而对他们的身心是否得到了正常的发展而漠不关心,到头来只能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现代父母必须加强学习,努力做个合格家长
  
  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前,你要注意以下事件:某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博士后跳楼身亡,某知名高校的著名化学家吞剧毒自杀,原因是“压力大”或没有能得到某院士衔——他们是“不幸”的;某调查称,中国人普遍缺乏“幸福感”——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不幸福”的;某大城市中学生集体自杀——因为他们对学业充满“恐怖”……
  一个合格的家长要思考:这种从名人到百姓的“不幸”、“不幸福”直到中学生的“恐怖”,是否会使孩子对生命产生一种虚无感?假如孩子此时问你“活着是为什么?”你该如何回答?一个合格的家长应当明白:如果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素质,那么孩子今天可能会考取高分或进入一所名校,但是你无法保证他将来生活得幸福。
  一个合格的家长应回望自己的童年,并与今天的孩子进行比较。你会发现,现在的孩子比20年前的孩子要“艰难”得多:现在一个9岁的学生,书包有8斤重,家长却还要给孩子加上无数的“课外作业”。所以,请家长们不要再“逼”孩子,更不要揠苗助长!还孩子以童年,多些同情与理解,共担痛苦,共享快乐,与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地址:广东深圳市莲塘桐景花园帝景阁17-C,518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