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环境——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作者:刘钟悟 梁 芳
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因此教师要确信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四、营造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育人环境和氛围。
1.创设美化的校园环境
对于校园环境,学校应努力搞好美化、绿化、果化、香化、净化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花草树木,实用美观的物质设施,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安全舒适,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强化积极影响。使学校不仅成为学园.而且成为美丽的公园,成为学生和教师最向往的地方。这一点正逐渐被教育者们所重视。现在很多学校正力求将学校建设为“三园”式的学校。这样就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心理环境。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环境设施上力求直观形象,既有利于学习又具温情祥和。如在适当的地方悬挂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伟人名人画像、格言以及校风、校训、学风、教风的要求,设置好人好事专栏、围内外大事专栏、艺术长廊等,充分利用一切公共场所来进行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宣传,大如图书室、饭堂,小如宿舍、厕所等,都能使学生住身心愉悦中得到教育。营造一种团结、和谐、向上的教育气氛。
3.创设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还应重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它可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鞭策。可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尊师爱生”活动,提倡师生同劳同乐、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促使师生关系和谐,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进了解,发展友谊,并在全体师生中大力提倡革命理想、科学态度、创造能力和高尚品格,建设师师、师生、生生间和谐、奋进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
五、净化社会、家庭心理环境
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还要社会、家庭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家庭心理环境。而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
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人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和不文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许多学生品质的不健康;一些低级庸俗、黄色下流的坏书坑害了不少青少年;有些流氓集团亦把黑手伸到了学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邕宁县一些乡镇级学校就曾发生过几起学生被流氓团伙抢劫、侮辱的事件。因此,教育部门、政府部门及治安部门应协力搞好社会管理,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环境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在家庭教育问题上许多家长一直存在着一些落后、错误的观念,有的重养轻教、有的宽严失度、有的言传身教都差,有的甚至由于教育方法或教育环境不合理。导致悲剧发生。
为了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学校及教育部门应多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指导家长为子女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而作为家长亦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这是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的首要因素;其次,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子女,使子女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感到轻松愉快,心理上没有压力;再次,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克服教育中的盲目性。
为了学生能分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合格的人才,让我们协调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南宁市邕宁区朝阳中学,广西南宁,5302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