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论建构主义课堂教学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张 忠 陈家麟

一种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一种心理状态。就课堂上的人际关系而言,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协作的新型关系,而不是管理与服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承认学生以不同方式理解事物的合理性,允许同一问题多种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将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及始料不及的各种反应作为了解学生理解状况的良机。这一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交流情感、增进理解、加深信任的过程。同时,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主体意义建构的“社会协商”过程,即在学习小组内部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观点、论据并对别人的观点加以分析和评论。无疑,这一过程是学生之间坦诚相待、求同存异、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增进友谊、共同成长的过程。不言而喻,这样一种在课堂上生成的建设性的、积极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智力的发展,更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平等参与精神、交往能力、批判意识、积极的生活态度诸多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活动是学生主导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获取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建构主义强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情境发生相互作用,完成意义的建构;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学生的错误和失败不是批评斥责,而是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等等,所有这些都成为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积极推动力量。其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尤其强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具有逼真效果的情境,这种情境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生动,又与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已有经验相联系,必然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主动搜集并分析相关信息与资料的习惯(其意义已超越了传统的课前预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培养必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智力正常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设置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失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鼓励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材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被动的、肤浅的思维。建构主义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无疑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建构主义所指的“意义建构”是指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内在联系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而这正是对思维本质特征的把握,要想达到真正的“意义建构”没有思维全面、积极、深入、持久的参与显然是不行的。正是在一次次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学生不断砥砺思维,使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与深刻性等逐步增强。此外,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知识只是个体经验的合理化,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等等,这些观点尽管有主观主义的倾向,但也有利于改变学生将课本知识、科学知识“神圣化”、“绝对真理化”的倾向,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事实上,在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从多元的视角解读学习材料,正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因为:首先,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持包容与开放的态度,使得学生从焦虑、不安、抑制等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自然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建构主义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在讨论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兴奋、沮丧、遗憾等情感,这种丰富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第三,在学习效果评价方面,由于强调了发展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学习的挫折感、失败感降低,在积累了更多的成功体验后,便会逐步增强学习的信心。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正如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高尔顿所言“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
  
  三、对教师提出的几点新要求
  
  为了切实达到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
  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有其局限性,如认识论上的主观经验主义倾向、真理观上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价值观上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等等。因此,对待建构主义一定要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从总体上把握其精髓、理解其要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照搬、简单移植。例如,有人将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组学习,认为只要搞了小组学习就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结果课堂上是很热闹,但收效甚微。当然,建构主义用于指导课堂教学还必须与我国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取长补短、兴利除弊的目的。只有对建构主义有了真正的理解和正确的运用,才能发挥其固有的优势作用,也才能使在其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所蕴含的各种积极因素相互激荡、融合,形成一股既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又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一些共性特征,无疑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仅仅意识到这一点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将其与具体的学科教学联系,即通过各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第一,从教育资源层面来说,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论是工具课、人文课,还是自然课、技能课都有许多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利用。如果将这一资源白自流失,不仅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而且所进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完全的。第二,从教师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可以促使更多的教师学习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事实上,建构主义理论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原理,教师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可以加深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第三,从课程层面来说,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命题的提出,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标志,也是现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教师在用建构主义指导课堂教学的时候,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纳入学科教学目标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无疑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而将建构主义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则使这项工作更富有意义和挑战性。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其次,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不仅要深入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还要加强心理学理论的学习。第三,要注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如教学研究能力、设计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为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