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走进家庭 品味亲情
作者:韦国锋 孙晓燕
我们仿佛看到了家长和孩子一起亲历活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的画面:一起收集有关家庭的资料、与祖辈交谈、查找老照片、父母与孩子面对面谈话……画面温馨而美好。是啊,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们也深信:世界上最温馨美好的教育,是孩子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通过对话与交流,学生与父母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心与心的碰撞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距离,浓浓的亲情弥散在四周,家庭氛围和谐而美好。
一班的王老师在她的一首诗里,由衷地感受着这一综合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
走进家庭,
我的心灵一次次地被感动,
为着调皮的孩子用细腻的笔触写出父母的伟大,
为着细心的孩子精心地制作家庭成长的相册,
为着孩子探究家族历史的那一份执着,
为着不善表达的孩子对父母的那一份崇拜……
走进家庭。
我的心灵一次次被震撼
为着家族中“民间神医”的光荣过去,
这给了孩子莫大的激励和骄傲:
为着父亲教育孩子时说的“我愿意一辈子为中国奉献”,
这是浮躁的社会中最为纯净的信仰;
为着已离异的父亲告诉儿子“你应该感谢你的妈妈”,
这是融于父亲心中那海纳百川的胸怀……
课程反思
上世纪90年代初,十一学校李金初校长深刻剖析了基础教育深层次问题,提出要克服学校教育的四大弊端:“教育思想的封闭性;教育目标的机械性;教育内容的单一性;教育方法的保守性”,并率先实施了“综合活动课程”。这一课程鲜明的特性是综合性,过程性,研究性,自主性。2006年初寒假“走进家庭”综合活动课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性质。学生们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评价者之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浸润在亲情浓厚的教育氛围里,享受父爱母爱。这对于这些正处在青春萌动、身心急剧发展变化而亟需精神引导的孩子,不啻是一次丰盛的心灵大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学校教育便是空中楼阁。家庭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以前我们并没有更多地意识到、或者没有更好地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提出并实施了“亲子课程”,让家庭成为重要的课堂,让父母提供宝贵的课程资源,父母的人生经历成为孩子难得的生命教材。“走进家庭”就是让学生走进父母的生命世界,走进感人的亲情世界,从而走进他们自我生命的深层世界。孩子们开始也许茫然不解,当他们倾听父母的人生独自,当他们与父母进行心灵对话的时候,他们从浓郁的亲情里获得了充沛的力量。“走进家庭”让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如果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把全部的教育责任都交付给学校的老师们,那么,孩子所获得的教育肯定是不够全面的。学校教师要用爱心教育每个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但这还不够。学生的健康成长还需要来自父母的爱。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人们提出“课堂是生命的历程”。我们认识到,这样的生命课堂,不是读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悟出来的。家庭是生命最本真的生长地,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我们把人伦引进了课程,使学习变成了最朴实的成长历程,使课程成为生命增值的资本,并且让课程有了活的灵魂。我们作为教师,在为学生的一份份亲情“礼物”而感动的同时,也感悟到了教育是有生命的,应该富于亲情、激情和温情,应该是和谐的生命栖息地。
(作者单位:北京十一学校,北京,10003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