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作者:蒋玉萍
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例3聚焦名胜德天瀑布,引导热爱家乡,考查阅读理解与运用能力。其新意在于以“导游词”这一实用文体替代了静态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突出交际功能,要求具体,与阅读材料联系紧密,有利于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相比较,例4的“文化思考”要求则显得抽象宽泛,可能会影响到试题的效果信度。例5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拼音,符合汉语学习的规律,考查方式得当。更显匠心的是选材与考点十分精当:这是一段介绍漓江风光的经典文字,而其中的“喀”、“曳”两字是极易读错的字,“澈”“绕”两字,部分人受方言影响,往往读不准声母,可见所考切中要害。
例6 “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下面的文字,多为扼要说明文章内容或主旨,也有只引用名言、格言。请你给这篇文章写个题记,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选文为《你见过贫困生吗》)
这道题的新意在于:(1)设题角度新颖灵活,以“题记”替代阅读测试中通常的“概括内容和主题”,且加以“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的提示,使表达更具有交流思想、服务生活的意义;(2)题干表述巧妙,“‘题记’是……引用名言、格言”既是答题要求,也是答题指导,简明扼要。
例7 文言文阅读 选文为《郁离子 贾人渡河》(选文略),设三题(10-12小题):
▲10.解释加点的词语(1)渡河而亡其舟(2)向许百金
▲11.从文中找出贾人不愿付足“百金”的理由,并用现代汉语把大意表述出来。
▲12.请从故事中任选一个人物,对其行为进行评价。
这是一道平实中见功力的题。其突出特点是:(1)有效地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第10题考查对“亡”、“向”两个实词的理解,第11题“从文中找出贾人不愿付足‘百金’的理由”属整体把握,但只要求表述“大意”,很有分寸;(2)有效地考查了“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第12题“请从故事中任选一个人物,对其行为进行评价”,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标所倡导的“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3)答案细致周密。[如▲12题答案:(1)贾人不应不守信用,不付足渔人酬金。(2)渔人不应因为贾人不付足酬金,就见死不救。(3)看客不应麻木不仁。答其中一点,能言之成理便可得满分,如答:“因为贾人不付足酬金,所以渔人就见死不救”,得1分。]总之,这是一道选材、设题等各方面都十分精湛的题,对命题、教学都应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例8 右图(图略)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和火炬点燃后的效果图。火炬设计以源于汉代的漆红色为主色调,采用了“祥云”图案和纸卷轴造型。请从色彩、图案或造型方面任选一角度说说火炬是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的?
本题选用了两幅2008年奥运会火炬的图画,富有时代气息,考查学生的观察、联想能力和分析、综合、历史文化积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试题材料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感。题目设计的综合性较强,注重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难度稍大。且由于不是彩色印刷,图画提供的信息量不足。
例9班上开展下面两项趣味语文活动,相信你能一一参加并完成。
(1)成语接龙。根据示例在下面成语后面连接出三个成语。
例:车水马龙→龙马精神→神通广大→大张旗鼓
表里如一→_______→_______→______
(2)拆字游戏。将某些字拆开,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道理。请依照范例,从下面提供的字中选一个拆开,说出所悟。
例:“路”由足和各组成,说明人生的路是靠各自走出来的。
怒功悟______
(答案:示例1:“怒”由奴和心组成。说明人有了怒便成了心的奴隶。示例2:“功”由工和力组成,说明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获得成功。示例3:“悟”由心和吾组成,说明不论什么事,我们只有用心去感受才会有所悟。)
这道题形式新颖。第(1)题考查成语识记,形式活泼,有生活气息;第(2)题考查词义理解,涉及构字方法。从提供的答案看,有“牵强附会”之嫌,如此拆解汉字,可能会误导学生对汉字构成规律的认识。
例10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
题目一:读高尔基的《母亲》,你一定感悟到母亲的伟大;读父亲那张沧桑的脸,你一定明白生活的艰辛;读大自然的清风明月。你一定品味出世界的美丽多情……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请以“读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题目二:请以“我的风景线”为题写一篇文章。
例11 从下面两道题目中,选择有利于你发挥的一题,写一篇作文。
(1)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在困难中寻找快乐。生命便有了亮色,生活便充满意义。请以“在
中找到快乐”为题,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学习、劳动、挑战自我、帮助他人……)。然后写一篇文章。
(2)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两道题的共同特点是:(1)选材指向与学生切近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2)形式相同,命题、话题中选一。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
具体看,例10的话题导语富有诗意,读名著、读亲人、读美好的大自然、读生活,等等,犹如展开了一幅幅美好的画卷,然后请学生任选一幅细细观赏品味;命题“我的风景线”一样富有诗意,只是稍多了一点限制。从选材、立意、表达各个方面看,这二道题难度都比较接近。“二选一”的作文题,能做到这样难度相当,很不容易。美中不足的是:导语中两个“你”指向不一,前面的“你”是指学生,最后一句“读你”中的“你”是指所“读”的对象,那么本题中“请以‘读你’为话题”中的“你”究竟指什么?这可能会给学生审题造成干扰。直接改为“读”是否更好?
选题作文中两道作文题应该难度接近或相当,否则会影响考试的效度与信度,对学生有失公平。从这个角度看,例11就值得商榷:题(1)是半命题,给予了充分的提示,审题、立意、拟题、选材都不难;题(2)是就一个有哲理意味的“话题”作文,没有任何提示,审题、拟题都比较困难。抽查的学生试卷中只有3%选择第二个作文题写作。这样,“二选一”的意义就大打折扣。2007年广西有9个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使用选题作文的形式,上述问题非此独有,因此,特选这一组题目讨论。
透过以上这些“亮点”题的得失可以看到:一道好的中考语文题起码应具备这样一些要素:在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考查内容、能力要求合理适度,试题材料要精当;考查角度要合理、新颖;题型运用须得当;题干表述须简明扼要,材料呈现形式有创新。总之,题型的价值在于与考查目的、考试内容及考试材料的合理匹配,刻意追求新题型则难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坑。中考语文试题的稳中求变,推陈出新,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大势使然,也是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对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坚持探索、创新,珍惜已有成果,不断地吸纳新的研究成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