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希望教育:应对学生厌学的新路径
作者:张 玲 陈家麟
以此提高学生的希望水平。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兴趣,并最终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希望水平与其智力水平没有多大的相关,只要是正常的孩子,其智力都足够使其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人,进而促使其获得人格的完善。因此,提高厌学学生的希望水平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是可行的。
1.帮助教师树立希望教育观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希望,学生则会充满希望,充满自信,奋发努力。希望教育能否得到有力落实,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为此,教师应对希望教育持有如下几个认识。
(1)希望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应试教育”是选择适应教育的学生,希望教育则是选择适应学生的教育。希望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它是一种“无差生”的教育,竭力培育每位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希望。
(2)希望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希望教育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主动与生动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富于生机。在受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主动地自订“目标”,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达到目标,从而形成稳定的希望品质。
(3)希望教育是以学生幸福生活为目标的教育。一项“孩子为什么不开心”的心理问卷调查显示[8]78%的少年儿童感到不开心。其原因五花八门:身体受伤、生病、作业多、父母不让看电视动画片、没有零花钱、不能吃零食、上课没劲、数学题目不会做、愿望未达成、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等等。深究其原因乃是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儿童的快乐和纯真生活已被压力所取代。而希望教育则让教育生活充满生机,时刻关注学生的幸福生活,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的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方面,并致力于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积极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希望水平,增进学生的幸福度。
2.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抱负水平
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有正确的学习方向,而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目标,没有正确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与意义,从而消极对待学业,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因此,个体的愿望目标在个体希望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目标确立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意:(1)目标必须要有一定的价值,引起学生去追求它。(2)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是学生付出努力能够达到的。(3)确立目标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
3.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许多孩子从小受到宠爱,养成娇纵任性、飞扬跋扈的性格,意志薄弱,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不是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逃避退缩,最终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学业成绩较差,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形成实现愿望目标所必需的意志力,比如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充满希望的人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需要付出努力的游戏等,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4.发展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
学习过程中,不良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往往使部分学生显得手忙脚乱,无法适应,力不从心,穷于应付,在学习中不断遭遇挫折,自信心逐渐下降,对学校生活失去热情。可以说,不良学习方法和策略不断滋生着学生的失败感。当个体具备了适宜的目标,并且具备了完成目标的意志品质时,寻求达到目标的方法和策略将至关重要。优良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的质量,特别是能够帮助那些因不具备学习策略或学习策略掌握不好的学生改进学习,尽可能改革学习不佳者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5.充分提供机会,使个体获得成功体验
教育要给学生充分、自由、自主地尝试学习的机会,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再次尝试,适时对他们进行肯定的、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如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能力,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意识到学习也是快乐的,提高学习和生活的希望水平。
从希望教育观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成功者。用希望的理念指导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希望水平,将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充满希望。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希望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同样,亦很难想象一个充满希望的人是一个不快乐的人。希望教育,将是学生通往快乐学习的一把金钥匙。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科院,江苏 扬州,225002)
参考文献:
[1]藤文荣.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增刊2).2003.
[2]孙芸.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来自深圳龙岗区的报告[D].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89.
[4]任俊.儿童希望的培养—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5).
[5]任俊.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90.
[6][7]张青方,郑日昌.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 (6).
[8] 资料来源:http://www.shm.com.cn/newscenter/2004~06/0 1/content_15696.ht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