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教育民俗与乡村教育

作者:刘胡权

化的发展,农村被动跟随其后。经济的发展取向是城市的价值取向,乡村教育过多地受到城市教育外在价值取向的影响。同时,经济的发展导致利益的驱动几乎成为淹没一切传统乡村社会文化价值的最高主宰。其次,在观念上,“城乡分割、对立矛盾的二元体制”人为加剧了城乡的二元割离,城乡被普遍解读为“富/贫”、“先进/落后”、“文明/野蛮”、“现代/传统”二元价值对立模式,传统乡村文明已然被排斥于“现代文明”视野之外。因为乡村文化的地位与价值体现不出来,所以导致在教育层面上,城市的价值倾向也严重排斥了乡村教育中教育民俗的原有地位。
  教育民俗与乡村教育在本真上是同一而出,而现实中却游离、淡出。因此,立足现实,积极践行教育民俗的提升,对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文化的重建,实现乡村的内在发展,本土知识尊严的重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须加强对教育民俗的研究。教育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资源,加大对教育民俗的研究目的就是一方面提升其中优秀的教育智慧,弘扬其中的民间教育风俗;另一方面则是增强识别、辨别能力,祛除那些不符合社会现实、不为人民服务的陋俗,保留那些真正能够增强本土认同的教育民俗,从而真正为乡土教育提供优秀、饱含文化韵味与乡土情怀的教育民俗资源,实现教育民俗的传承与弘扬。
  其次,利用教育民俗,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多样的文明观。使学生认识到文明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树立正确看待文明的态度一“求同存异”。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多元文明的基础之上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的可取之处,有它自身的智慧之所在。要汲取其智慧之处又要允许其自由发展;要正确看待雅与俗的关系,认识本土社会中所蕴含的发展潜能和智慧,以克服本土人民在发展能力方面的自卑。学校教育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预防和克服本土人民在工业化或现代化过程中对于本土知识的“集体性遗忘”,特别要使广大的青少年不仅成为了解西方和任何外部世界知识的一代,而且要使他们成为熟知自己本土智慧的一代,成为能够综合各种知识和智慧,创造性建设本土社会美好未来的一代。乡村教育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教育”就必须将乡土或本土的知识纳入到学校课程中,承担起对本土知识或民间知识的传递、掌握与批判,培养他们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
  最后,加强“上”与“下”的沟通。乡村教育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并非只是乡村自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他们的世界”不只是他们自己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二元对立的立场、精英的思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扩大问题的严重性。乡村不是被改造、被启蒙的对象,知识分子应该向乡村学习,充分体认博大、丰厚的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资源,从乡村社会已有的知识传统出发,不断检验、应用、改造、发展它们,而不是抛弃、忽视、压抑、嘲笑。同时,利用我们自身的优势,和乡民一起寻求乡村自身的内在发展,培育乡村特有的教育民俗,发展乡村教育,养成乡土意识,共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总之,教育民俗与乡村教育是同一源出的关系。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民俗的研究,将教育民俗放在民俗、文化的视野中;另一方面加强对乡村教育的重新认识,树立正确的文明观,上下沟通,共同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实现农村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