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制度建设研究综述
作者:李建录
到先取得资格证书后任用;③中小学校长资格培训课程规范化;④实行中小学校长资格证书有效期制。建议有效期为5年,期满,需要进修若干课程并取得规定学分,可以延续5年有效期。
2 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
完善校长负责制,目的是真正确立校长在负责制中的地位。一是教育部门要放权,扩大校长管理学校的自主权。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求政府放弃对教育“不该管”的职能,如学校内部的具体人事安排、职称评审、福利待遇等,切实扩大校长的人、财、物、事的自主权。二是理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要理顺校长与书记、教代会之间的关系。
3 进一步完善平等竞争的校长聘任机制
建立科学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有利于激发校长的进取精神,推进校长专业化。鉴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以委任制作为选拔校长的主要形式,所以要进一步扩大校长聘任制的实施范围。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聘任程序:①在招聘时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程序,即公开招聘条件,持有校长资格证书者自愿报名、择优选择、双方签订任用协议、进行试用等等;②要及时总结经验,认真研究校长聘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这项工作。
4 建立严格的考评、监督制度
加强对校长监督机制的建设,是促进校长队伍不断发展的重要制度,必须严格而有序地执行。目前,有些地方仍存在着干部终身制的现象,缺乏严格的考评、监管机制,使有些校长滋生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思进取的思想,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校长多元化考核机制。由上级、教师、学生及家长对校长的工作实绩进行全面的评定。同时还要建立校长免职、辞职制度。
5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这是校长管理制度建设的一个重点。对校长的激励要考虑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既要保障他们的经济收入又要给予情感和精神激励。校长职级工资制的推行,使得校长的薪酬与校长的专业能力、工作业绩挂钩,合理地体现了“按岗定薪,按业绩定酬”的原则;其次,应及时、公正地对校长工作给予评价,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对校长业绩给予肯定和奖励,满足校长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激励方式。
6 建立务实有效的培训机制
校长培训包括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基本形式。①要把握培训需求,准确定位校长培训目标,培训需求包括社会、政府和校长自身的需求;②培训形式要多样性,除了专家讲座的形式以外,还可以采用研究讨论、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③培训要有针对性,行政校长、教学校长、后勤校长职责不同,对其培训的内容在体现共性的基础上,应该各有侧重,“一刀切”的做法只能削弱培训的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