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柬埔寨基础教育简况

作者:彭运锋

在金边各华校的夜学班,数不清的语言学校华文班,家庭式华文补习班的学生约万余人。目前柬埔寨全国已有华校80多所,在校生5.6万人,仅金边市潮洲会馆属下的端华学校就有学生1.2万人,在东南亚各华校中名列前茅。
  柬埔寨的华校绝大多数在办学模式上具有如下共性:一是各地乡团会馆是华校直接领导者,称为公校,华文公校主要由柬华理事总会统筹,总会和各会馆均分别设立了文教处、文教组对华校进行日常统筹;二是柬华理事总会对华校发展进行统筹;三是华校实行半日制教学;四是每学期对学生收取一定的学费。柬华文教育有如下特点:乡团组织是华校、华文教育的支撑力量;教学上是语言教育与民族感情培养高度结合;不再是侨民教育;师资配备上更加“中国化”,目前教师队伍中有30%来自中国国内,有些华校甚至接近50%。
  尽管在华校毕业的学生,毕业证书由柬埔寨政府教育部门签发,但不承认学历,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柬华理事总会提出了“留根工程”的口号和目标。应柬华理事会的要求,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文教部与柬华理事会于1994年签署了关于合作编写柬华小学华文教材及师资培训的协议。其主要内容是:双方合作编写柬华小学1~6年级汉语、算术教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生练习册和教师手册;教材内容要与教学对象的实际相符合,适应柬华少年儿童的自身特点,反映柬华社会生活的实际,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把反映中华历史文化、柬埔寨历史文化及其他世界历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博取其精华,做到兼容并蓄。课程内容兼重知识性与道德性、兼顾古今中外,如小学三年级课文包括:大禹治水、文天祥宁死不屈、金边诚的故事、洞里萨湖、唐人街、爱迪生、望远镜的发明等等。时下,在柬埔寨学习中文已不再是华侨华人后代的“专利”,而是成为越来越多的当地年轻人的追求。走进一所所中文学校,看到的已不再是清一色的华侨后代。目前,柬埔寨中文教育已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包括统一学制、统一教材和统一师资调配等。
  柬政府的多元文化政策给了华文教育不断发展的空间。洪森首相曾表示:“王国政府不会执行歧视华人的政策。”他还捐资兴建华校,鼓励柬华侨华人组织起来,在招商引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当好国家经济发展的纽带。中文和中华文化正在柬埔寨这个文明古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增进柬中友谊架起宏伟桥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