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角度:提高思维质量的有效方法

作者:龚国胜

向王均勇游过去。到达王均勇身边后,王定明使劲推着王均勇向岸边游去,王均勇终于游到了浅水区,在另外两个同伴的搀扶下上了岸。
  王均勇得救了,可是,王定明却耗费了他最后一点力气,再加上水塘中淤泥较深,脚踩在淤泥中要很费力才能拔出。王定明在水中艰难挣扎几下后,便沉入了水底。此刻,伙伴们只好哭着去叫大人救他。当大人们赶到时,一切都晚了,王定明已经呛水而亡,为救小伙伴献出了他年仅12岁的生命!
  阅读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对王定明同学的行为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要点:
  (1)见义勇为,是我国法律和道德所倡导的行为,王定明同学勇敢地跳入水中抢救落水同学是见义勇为、有高尚道德的行为,应受法律保护和道德褒奖。
  (2)王定明同学的行为从法律或道德方面都不宜提倡。其一,从法律角度讲,法律不提倡未成年人实施见义勇为的行为。其二,从道德角度讲,提倡“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道德观,未成年人首先要学会的是自我保护,然后才是机智救人。
  (3)王定明同学的行为不宜提倡,并不否定在未成年人中进行“见义勇为”的道德教育。一方面是教育未成年人见义要有所为,不可冷漠、怯懦;另一方面则强调未成年人应以自护自救作为他们见义勇为的重要前提。
  分析:对案例或某种言行进行评析是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评析的过程就是综合分析的过程,其特点是有的问题要从“正”“反”(肯定或否定)两方面去分析;有的问题既不能作简单肯定分析,也不能作简单否定分析,需要放在特殊条件或特定情形下作具体分析。而无论作怎样的分析。都必须首先把握好切入的“角度”,理清角度里的内在层次,才能作出全面、科学的评析。本案例评析中,学生往往只从王定明同学救人或不救人会产生的两种后果去分析,而对于“救人”或“不救人”需要分别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分析就关注不够了。事实上,当我们运用法律知识对某案例进行分析时,必须要想到还能不能从道德角度去分析;当我们运用道德知识去分析某案例时,则必须想到还能不能从法律角度去分析,这样,我们对问题的回答才可能是全面的。
  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因此,我们不能把上述对答题“角度”的归纳与分析当作教条,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我们教学与复习许多问题时的一种思路和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