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误诊冤案6宗“最”

作者:佚名




  鼻后滴流综合征该病常因鼻炎、急性鼻咽炎或副鼻窦炎所引起,其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而导致咳嗽,症状有咽部痒感、短促咳嗽、咳而不爽、仰卧时加重,部分患者可感到有液体流入咽喉的感觉。经控制鼻炎症状后,咳嗽症状可缓解。
  药物反应一些高血压患者,在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如卡托普利等)后亦可出现干咳,在问清病史,调整药量或停用后,咳嗽即可减轻或缓解。
  
  尖锐湿疣:最尴尬的误诊
  
  性病的诊断书不仅是对患某种疾病的判断,有时候更是对此人品德操守的否定。然而尖锐湿疣却恰恰是一种容易误诊的性病,很多人对于私处的不适羞于启齿,选择去一些小诊所就诊,更容易导致误诊的发生。
  在临床上,把其他疾病误诊为尖锐湿疣的较多,而将尖锐湿疣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很少。容易和尖锐湿疣混淆的疾病主要有:
  (1)冠状沟珍珠疹。这种皮疹多发生在龟头冠状沟处,为皮色或淡红色针帽大柔软的小丘疹,表面光滑,排列成一行或二行。它最大的特点是长时间存在,不会在短期内增大。这是最容易被误诊为尖锐湿疣的男性疾病。
  (2)假性湿疣。发生于20~30岁女性外阴,这是最容易被误诊为尖锐湿疣的女性疾病。
  这种皮疹位于两侧小阴唇内侧面,为群集不融合的鱼籽状或息肉状小丘疹,1~2毫米大小,触之有颗粒感或柔软感,淡红色,较潮湿,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有轻度痒感。
  (3)皮脂腺异位症。本病为多发性淡黄色小丘疹,直径1~2毫米,无特殊不适感。其最大特点是密集存在的小疙瘩,位于皮下,表面有正常皮肤。
  
  颈椎病:最易引起“错觉”的疾病
  
  对颈椎病,大家也许并不陌生。但大多数人只有当颈部出现不适的时候,才会考虑到颈椎病。实际上,颈椎病的表现错综复杂。它可以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等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上至头部,下至腿足,浅至皮肤,深至某些相关脏器都可表现异常,出现头痛、头晕、胸痛、恶心、呕吐、眼睛发胀、视物不清等症状,使人产生是心脑血管或胃肠道疾病的“错觉”,实际上病根往往在颈椎。
  ◇误诊为脑部疾病
  颈椎增生压迫椎动脉引起动脉供血障碍,导致一时性脑血液供应严重不足,产生眩晕、意识障碍等表现,常常被误诊为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因此到神经内科治疗。有的甚至还被诊断为耳源性眩晕如美尼尔综合征而到五官科治疗。还有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表现,而被误诊为高血压。
  颈椎病区别于上述疾病的特点是:患者常因突然扭头而出现颈性眩晕、天旋地转,身体站立不稳甚至猝倒,倒地后可较快清醒,仅有短暂意识障碍,无后遗症。此类患者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
  ◇误诊为眼科疾病
  颈椎病还可表现为眼胀痛、瞳孔一边大一边小,耳鸣眼花,视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椎病造成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但却常常被认为是眼睛出了毛病而到眼科治疗。
  ◇误诊为冠心病
  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早搏等心律失常,或胸大肌疼痛、间断隐痛或阵发性刺痛,向一侧转动头部时最为明显,有时疼痛难以忍受。这种疼痛被误诊为冠心病,其实这是颈背神经受颈椎骨刺激和压迫所致。
  ◇误诊为食道疾病
  颈椎病可直接压迫食管后壁,引起食管狭窄而出现咽部有异物感,后又觉吞咽困难,持续存在,进行性加重,应注意与食道癌鉴别,做胃镜、颈椎正侧位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误诊为前列腺病
  有的患者系脊髓受压引起肢体麻木无力、大小便费力,有的伴有尿频、排尿不顺畅甚至排尿困难。因此,若有上述症状的患者同时又有颈部症状,应怀疑是颈椎病引起。
  
  胰腺癌:最善伪装的“癌中之王”
  
  近年来,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排行榜上,胰腺癌始终是生存率最低的,其死亡率几乎与发病率相当,被称为是癌症的“王中之王”,被国际外科界列为“21世纪的顽固堡垒”。
  胰腺癌死亡率如此之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难以早期发现,由于胰腺癌的表现是上腹部疼痛、消瘦、黄疸、发热、恶心、呕吐,故常被误诊为胃炎、消化性溃疡、肝炎等疾病。据统计,胰腺癌的临床误诊率在35.5%~87.5%之间。
  胰腺癌鉴别要点
  1.顽固性上腹部痛。尽管胃病也可出现上腹痛,但现有的抑酸药基本能控制住症状,缓解疼痛。而胰腺癌的腹痛不但用胃药无效,而且呈持续性,基本没有明显缓解时间,用一般的解痉止痛剂难以奏效,常需麻醉药。
  胰腺癌的疼痛还与体位有关,仰卧与脊柱伸展时疼痛加剧,夜间常使患者辗转不眠,采取蹲下、前倾坐位、蜷膝卧位,可使腹痛减轻。
  2.出现黄疸,而没有胆结石等疾病。胰腺癌患者90%都有黄疸,黄疸多出现于腹痛发生3个月左右。
  3.体重减轻。胰腺癌虽隐秘,但其引起的消耗却遮掩不了。约有80%患者有引人注目的体重减轻,在数月内体重可减轻30公斤,渐呈恶病质状态。胃病患者因消化吸收障碍也会有体重减轻,但不会如胰腺癌这般明显。
  4.其他表现。近期出现脂肪泻(大便中出现脂肪样物质)或糖尿病突然加重。
  
  编后:误诊是谁也不愿看到的事情,但作为患者,必须冷静地看待误诊。须知,误诊仍是全球医学难题,在医学相对发达的美国,误诊率也高达15%~40%。因此,患者不应过于苛求医生,而应该尽可能配合医生,充实自己的医学保健知识,摆正心态,与您的主治医生一起,找到疾病的元凶,最终战胜病魔。
  
  误诊大多集中在一些症状表现复杂、多变的疾病上。这些疾病相互之间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如果能抓住其鉴别诊断的关键点,就可以使原本“剪不断、理还乱”的“案情”变得泾渭分明。
  
  您的哪些举动,可能导致误诊
  隐瞒病史这种情况更多见于妇科,特别是非婚女性。因隐瞒性生活史导致医生将宫外孕错误地判断为阑尾炎等其他外科疾病的很多见,人为地贻误病情,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夸大病情多见于老年患者,就诊时怕得不到医生的同情和注意,诉说病史时夸大病情,直到把医生的注意力引入错误方向。比如一些高血压患者本是轻度属一期,因夸大自觉症状,医生又忽视全面多器官检查,误诊为重度,不适宜地加用降压药,结果诱发心绞痛和脑中风。
  缺乏合作医生了解疾病很大部分依靠的是患者诉说的病史。诉说时漫无边际、杂乱无章,甚至把诉说症状当成了宣泄情绪,往往会影响医生的信息收集。特别是在繁忙的门诊中更会造成病史采集不准,如果遇到年轻一点的医生,更可能会从一开始就为医生的错误思维定了调。
  “对号入座”误导医生最让医生发愁的是对医学一知半解的患者,他们的“对号入座”会干扰医生的思维。现在资讯越来越发达,很多患者在看病前会自己先到书店看书,在网上查资料,这样难免对号入座,觉得自己患的就是“这种”疾病,然后在叙述病情时下意识地误导医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