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5期

儒家文化,引你走上长寿路

作者:李天慧




  儒家文化讲究民族的忧患意识,提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说当了大官要忧患百姓,被发配到远处,要心系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就是对生命源头的尊重和生命发展的关注。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说:“回溯源头,传承命脉。”中国民俗学泰斗、北师大教授钟敬文老先生活了100岁。他在90多岁的时候曾说:“现在有的中国人的魂丢了,我们要把魂找回来。”魂,就是民族精神。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夏衍、曹禺等几位文化名人向中央提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议案,议案中说:“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中华孔子学会现在正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一套普及传统文化的教材,还与安定门街道办事处和北京孔庙合办安定门国学馆,教4~6岁的孩子读《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宋词,做经络健身操,学京剧、剪纸、拓碑等。把国学、国粹、国策合在一起教孩子,就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中华文化的种子,这颗种子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而生根发芽,使他们时刻受到民族文化精华的滋养。孩子健康成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我们的国家才真正有了前途。
  郭教授:我身边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东北佳木斯有姓郝的姐弟俩,每月仅700元的工资,除了最基本的家用外,几乎所有的钱都用在传承传统文化上面。他们做得很好,影响到整个城市,还专门邀请我去讲课,说路费他们来付,这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相声大师侯宝林曾说过一句经典之言:“观众是我们衣食父母。”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也可以说“谁教育谁呀?”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上的老百姓,他们有根,更纯朴,是民族的脊梁。我非常不喜欢“教师像蜡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句话,我们在教授的同时自己学习收获得更多,个人的生活更充实,心境更平和。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曾小英,原来鄙视儒家文化,前几年到美国去,还“孔老二,孔老二”地批判孔子。美国人听了很不解她为什么会这样,于是便拿了一本儒家文化的书给他看,让她很难堪。她仔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后,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后来她写了一篇文章《世界儒学复兴和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坦诚地描述了过去自己的无知。现在她这个人完全变了,心态变了,她现在把自己的大部分积蓄都投入到儿童教育上。
  基辛格博士曾说,美国领导人要很好地学习中国的古典智慧。外国人过去并不了解儒学思想,而今天却视之为瑰宝,而我们却面临丢失的危险。我们倡导民族的忧患意识,是因为我们饱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苦难。回想解放前,国人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平均寿命才三十几岁。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又怎能保养自己的生命呢?今天,人们生活富足,但仍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民族的力量是强大的,儒家学说强调民族意识,有着“尚中贵和”、“世界大同”的宽广胸襟和发展理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石。所以,我们所讲的养生并不单单是个人的养生,应该解释为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养生。从这种眼光来看,养生才更有意义。正如前面所说,保护一滴水最好的办法,是把它放在江河湖海中去。我们个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只有大家共同去努力,顺应自然,和谐发展,人类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久长。
  (编后:儒学思想对人、对社会和世界的影响深邃而广远。我们在这里,只请钱逊、郭齐家、董乃强三位教授对人的精神作用进行了一些诠释。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不能尽详其尤,深感意犹未尽。不过这只是个引子,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与我们共同探讨,让人们的精神得到“文化的滋养”,让大家共同受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