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与我周旋:1“格调”与“气势”
作者:焦亚东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因此,在散文的鉴赏中,“因声求气”,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古人赏诗论文讲求“因声求气”,所谓“声”,应该是指由诗文的文辞之美所体现出来的诗文的节奏旋律、抑扬顿挫等等声音特征。所谓“气”,指的则是诗文表现出来的一种文气与体势。“因声求气”就是凭借“声”来寻找“气”,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从而最终抵达作者的个人精神世界,完成对文本意义的全面读解。桐城派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刘大櫆曾在《论文偶记》中谈到诵读诗书的好处,他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显然,在反复的习咏熟读之后,诗文的意义以及作者的精神世界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显现;但是,现代的读者,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可能无暇及此,不过,即使不能做到严羽说的“朝夕讽咏” ⑦,我们仍可以凭借着对诗文文辞之美的细读分析,很好地理解诗文的格调与气势。
下面就试着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
细读之下,不难发现,“轻扬”“舒张”基本上可以概括《醉翁亭记》的行文之势。
在这篇仅有四小节的美文中,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的就是它的节奏。第一段,作者先用“环滁皆山也”这样一句看似简单,实则大气的句式,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总体的基调。须知这是作者登临高处,环视四周之语,不是胸襟开阔,意气飞扬的人,不能作此语。钱锺书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学有一种“登高怀远”的情结,“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如《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假日以销忧”,《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高唐赋》“登高望远,使人心瘁”以及《说苑·指武》和《孔子家语·致思》所记孔子登泰山时“登高望下,使人心悲”的感喟⑧。但欧阳修却能反其意用之,以“环滁皆山也”这句话来统领全文,却可以摆脱传统言说的束缚,去表现一种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接下来,欧阳修从“环滁皆山”,到“西南诸峰”,到“琅琊”,到“酿泉”,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终于,“醉翁亭”出现了;再接下来,由“作亭者”而到“名之者”,“太守”现形了;再接下来,由“饮于此”,到“饮少辄醉”“年又最高”,“醉翁”之名出现了。这个时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就成为一句水到渠成的话,最自然不过地出现在我们的阅读视野里。金圣叹评《水浒》,常陶醉于其叙一事,极尽九曲回转、曲径通幽之能事,不是直奔主题,而是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宾及主,迤逦写来。其实,《醉翁亭记》的这第一段,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形式上长短不一、语气上缓缓道来的叙述句式,首先就给读者留下了“轻扬”“舒张”的感觉。
但是,第二段节奏却为之一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如果我们大声朗诵几遍,循着声音一路找寻,我们一定会感到与上段相比,它的节奏忽然加快了:大对句中夹杂小对句,六、九骈文交错起伏,日出、云归,朝暮、晦明,水落、石出,晨往、暮归,以及四时之景的转换、快乐心情的递变……和前面缓缓而行的句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不仅节奏旋律、抑扬顿挫在句与句之间出现,而且还在段与段之间产生了。
在第三段,作者写道:“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方才还幽静的山中,开始有了人的生气,前呼后应,觥筹交错,丝竹之乐,喧哗之声……在第二段气势的基础上,一方面由于增加了人的活动,一方面由于变六、九骈句为五、三骈句,而使得节奏旋律、抑扬顿挫之感更显加强——欢乐的气氛也在这样的气势中达到了顶峰,这个时刻——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最后一段中,节奏从第一节的舒张,第二节、第三节的渐渐轻快并达到高峰,开始慢了下来。作者每每在短句后加上长句,目的就是为了要放缓前面的轻快节奏,所以“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后有“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后有“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种在表达纷纷嚷嚷的骈文后面加上延缓节奏的散句的手法,确实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只用短骈,将无法“收场”,如只用长散,又极显突兀,而长短结合,骈散并用,则显出了欧阳修细腻的语言文字感受和高超的驾驭文章气势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以总结性的言辞点出全篇的主旨——“众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才显得那么自然,而不是生硬。
因此,可以说,如果必须给上述的《醉翁亭记》的行文之势找到一个明确的概括,“轻扬”“舒张”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恰当的词。在这样的分析和概括中,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什么是“因声求气”,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明确了这样的一个认识,即:“气”,虽然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只要通过对散文的诵读,通过对散文文辞之美的解读,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它的真实存在,因为,气势,就在字里行间。
但是,说到这篇文章的格调,情况就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作《醉翁亭记》时,欧阳修正处于政治上遭受排斥、仕途失意的境况。尽管在这篇散文中,他极写山水之乐,放达之情,但是,刻意的快乐,却难掩真实的感伤。对此,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去分析:
一、通观全篇。《醉翁亭记》对于快乐,可谓极尽铺陈描写、营造渲染之能事,但是,正是这种“度”的“过”,反倒使人有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怀疑:他的快乐究竟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呢,还是用文字制造出来的?人之悲喜,本应顺乎自然,原不必恣意刻画。刻意为之,不免令人对它的真实程度有所警惕,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按理说,贬官谪居本是一件让人郁闷难遣的事,即使自身努力调整心态,并且在滁州这个小地方,由于自己的认真治理,百姓安居乐业,也在很大程度上渐渐平息了这样的不平之气,但也不至于会忘忧到这样的境界,以至于一次寻常的山水之行,会快乐到这样夸张和张扬的程度。这样看来,即使我们不会武断到完全否定文中所写的“乐”,至少,这个“乐”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
二、细察文辞。在一气呵成的欢快旋律中,细细体察这篇散文的文辞,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且不说年方四十即自称“醉翁”,单只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就令人觉得其中大有深意。既然意不在酒而在山水,可为何又将山水之乐寓之于酒?李白《宣州谢嬛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千古名句,他未必不知。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蕴义,他未必不知。“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众人皆醒惟我独醉,和屈子的“众人皆醉惟我独醒”一样,都是极具深意的景象,耐人寻味。这个时候,我们在“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段话的背后,才会读出这样的言外之意来:……知太守之乐其乐,而不知太守之悲其悲也!或许,只有这样,“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才不是一句简单的废话:醉与醒,与梦与真,又有什么区别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和李后主“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而午夜梦回,却只剩下“流水落花春去也” ⑨的哀叹,白居易“事事无成身老也,醉乡不去欲何归” ⑩的悲鸣,没有区别。
因此,对散文的格调的分析,可以视为是散文鉴赏活动由作品外在文辞而触及作者内在思想的一次深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是需要给予注意的:一是有一些文本,其外在的文辞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这就是“所言之物,实而可征;言之词气,虚而难捉”11,故鉴赏时不可泛泛而论;二是要和我们欣赏散文的气势一样,“因声求气”,从散文的文辞着眼去体会它的格调;三是结合散文的气势来进行分析,即使是一个文辞与格调不完全对应的文本,我们也可以从其行文之势的变奏中,发现不和谐的音符,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①钱锺书有“见于文者,往往为与我周旋之我”语,参见其《谈艺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97—503页论“文如其人”。
②《庄子·秋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7页。
④李东阳《麓堂诗话》,见韩兆琦《唐诗选注集评》,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1页。
⑤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⑥见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35—436页。
⑦严羽《沧浪诗话》,见?眼清?演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7页。
⑧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75—878页及增补72—73页。
⑨李煜《浪淘沙》。
⑩白居易《醉吟二首》之一。
{11}钱锺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0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