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夸父逐日:阳光中的向日葵
作者:叶 橹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导语:
关于太阳,这个在我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中以一个圆圈和一点圆心来画出的表象,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日”字。从远古的神话“羿射九日”和“夸父逐日”中,我们不难看到它在人们心目中那种又爱又惧乃至又恨的感情寄托。
从蒙昧时期的爱、惧、恨来看待太阳,自然无法科学认识它同地球和人类的关系。但是人们仅仅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感悟到它的威力之巨大,人们的生活是无法离开它的。于是而有了对它的崇敬乃至顶礼膜拜。在诗人笔下出现的太阳,自然更有了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于是我们读到了种种对它的讴歌颂扬的篇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太阳恐怕是被历来诗人们涉笔最多的一个物象和意象了。
不管千变万化,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只是不同的诗人笔下,它却可以是内涵各异其趣的。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鉴赏:
近于信手拈来的这三首唐诗,是我国的黄嘴小儿都能背诵如流的。至于是否能深解其中意,那恐怕是若干年后才能知悉的了。有的人恐怕一辈子也未必能入乎其内的。
三首诗都涉及了“日”,又似乎不尽是写“日”。其实,只要深入细想,这三首诗中的“日”和“夕阳”,正是它们的“诗眼”。没有了它,三首诗的景观将何以依存?没有“白日依山尽”,何来后面那些或壮美或辽阔高远的景观?没有“日照”,何来“香炉生紫烟”?又怎么能够看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又怎会想到来自九天之上?至于“夕阳无限好”而难免遗憾“只是近黄昏”,那只不过是诗人内心的感叹罢了。这里的景已经为心情所摅掠了。
不过凭事实而言,古人在诗中写到日或太阳,大抵还只是把它作为“景观”的一种“背景”来处理的。好像是诗圣杜甫吟唱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之后,太阳才以权力为中心的象征意味而招来万人的憧憬。太阳成为各种“物性”倾倒膜拜的对象而高居九天之上,甚至成为“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颂歌,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五四以后的新诗,礼赞太阳而给诗坛以巨大影响者,艾青当属第一人。
太阳
□艾青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地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鉴赏:
艾青一生涉及太阳的诗笔,在现当代诗人中恐属“第一歌手”。这首《太阳》当属拔萃之作。
读此诗,它的动感,它的对万事万物的催生作用,以及它带给人的心灵的震撼和撕裂,对灵魂的冶铸和洗礼,几乎是在诗行中呼之欲出的。这就是一个诗人的赤诚炽热的感情赋予诗篇的艺术魅力和震撼力。太阳的诗化形象,在此诗中得到极富想像力的呈现,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艺术品位和禀赋,似乎也因此而得到确认。
艾青笔下的这个太阳,既是诗化的,又是写意的和艺术的。
若干年后,我们又在另一位诗人笔下读到了另一个太阳的出现。
日出
□昌耀
听见日出的声息蝉鸣般沙沙作响……
沙沙作响,沙沙作响,沙沙作响……
这微妙的声息沙沙作响。
静谧的是河流、山林和泉边的水瓮。
是水瓮里浮着的瓢。
但我只听得沙沙的声息。
只听得雄鸡振荡的肉冠。
只听得岩羊初醒的锥角。
垭豁口
有骑驴的农艺师结伴早行。
但我只听得沙沙的潮红
从东方的渊底沙沙地迫近。
鉴赏:
可以这样说,昌耀笔下的日出,不是让我们看到的,而是从它“沙沙”的声音中听出来的。
诗人为什么会这样来表现他的感受,或许不是一般人所能体悟到的。但是我们的确似乎从他的诗行中听到这种日出的声音。如果一定要追究一下它之所以可以从声音中听到日出的原因,就不得不借助于另一种呈现的方式。据诗人说,这是“微妙的声息”,它是从诸如“河流、山林和泉边的水瓮”等等中传达出来的。如果你不能从他所描述的诸种事物中听到这种声息,那就更无法进入那“沙沙的潮红”,以及它“从东方的渊底沙沙地迫近”这种境界了。读到这里,人们或许可以问上一句,诗人是在写“日出”这种景观吗?他所写的这种景观,是从眼里看到的,还是用心灵去体悟的?他的心底里埋藏着什么奥秘呢?
然而,诗人们对于太阳的种种感受和观念却是如此的不同,以致令读者有不知所措之感。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它把头转了过去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的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鉴赏:
在有关太阳的众多诗篇中,芒克的这首诗可谓是异军突起,不同凡响。它写出的不是对太阳的颂歌,而是一种对太阳的刻骨铭心的感受。
我们曾经以非常虔诚崇敬的心情和稚嫩纯洁的嗓音高唱过“葵花朵朵向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还有“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这些都可以说同“葵藿倾太阳”的传统一脉相承。如今芒克却把我们的视线拉着向一棵向日葵进行亲密接触,让我们切身感受和体验一下它的最为真切的感受。甚至连它脚下的泥土也不放过,让我们不妨攥上一把,看看它是不是真的会流出血来。
不过,也还有另一种虚拟的太阳存在于诗人的心中。当这种虚拟性的太阳被一位女性诗人拥有时,则呈现出另一种韵味和蕴意。
日暮
□马丽华
隔着遥远的时空之距
凝视
目光交流用宇宙的语义
或许还该笑,唱支送别的歌
请灰天鹅做信徒衔起它
金色地融入夕光
或许该实现非分之想了
将那小船驶往黄金的岸
每天每天经历爱的潮汐
感情也变成大海
悲壮之美
静穆之美
别了,我的太阳
摇动晚霞斑斓的手帕
一路珍重,一路
珍重
牧歌唱晚
我叹息心中的宁静
遂关闭心扉步入恒夜的相思
谁耽于幻想而倦于守候
谁就不免错过
夜,只为缄默地等待而夜
不再吟咏月光,再不吟咏
那片容易迸裂的薄薄的冰
从未相许的是我的太阳
永不失约的是我的太阳
鉴赏:
这种托太阳之象寄心中之情的艺术表现方式,在诗歌创作中并不鲜见。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关于太阳的诗歌,都离不开诗人心目中所寄托的情思。只是随着诗人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太阳的内涵日益变得复杂而多样。
马丽华心中的太阳是温馨的爱情,是从未相许又永不失约的一个理想。曾经作为追求光明的象征,曾经作为唤醒万物的动力,曾经作为酷烈之源的偶像,如今在马丽华诗笔下又呈现它温馨的脸庞。这种多变的太阳,还将不断地被演绎和诠释下去。
不妨再来看一位外国诗人笔下的夕阳又是一副什么面孔。
夕阳
□(法国)魏尔伦/罗洛译
衰微了的晨曦
洒在田野上,
那忧郁的
沉落的夕阳。
忧郁,甜蜜地
高吟低唱
我的心,忘记
忘记了夕阳。
而沙滩上面
沉落的夕阳
奇异的梦一般;
幽灵,映着红光
不断地闪现
闪现,好像
那沙滩上面
巨大的夕阳
鉴赏:
习惯于欣赏“太阳的光辉”与“无比的热力”的读者,或者会对魏尔伦笔下“忧郁的”夕阳感到难以索解。这也是一种诗人情怀的寄托。
中国人对诗的欣赏离不开“言外之意”的追求,摆脱不了对“意中之旨”的探究。这固然不一定就是什么谬误,但是还必须习惯于以淡然的眼光看待一些外国人写的“不知所云”的诗篇。
所谓“不知所云”,并不是这些诗都在说废话空话,而是指他们的确只是就诗而写诗,或者说是就事论事。
夕阳为什么是“忧郁的”,不需要深究其意义和主旨,也许就是因为魏尔伦忧郁它也忧郁了。既忧郁又甜蜜,好像矛盾。不。忧郁令他感到甜蜜,这就是他的“在诗状态”。正因为如此,你才可以从他的想象乃至幻觉中,体味到一种诗性的存在,体验到许多诗意栖居的人生况味。读诗而不能“在诗”,也就无从体会什么是“在诗状态”了。
如此五味俱全的太阳,才使我们认识和体验到它的存在,是如何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
思考提示:
(1)以上有关太阳的诗篇,实际上没有一首是对太阳做科学意义上的描述的,由此可见,诗与科学不是一回事,它甚至也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真实”也不是一回事。那么,诗要表现和传达的是什么呢?
(2)从理论上说,“诗无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当一种物象,譬如太阳,一旦成为诗人们经常涉及的话题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的现象,为了避免重复别人的既成模式,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3)有关太阳的话题,从诗的角度来说,“太阳每天都是新鲜的”,但这种“新鲜”,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
(4)太阳是“自在之物”,而诗人则是“自为之人”,以“自为”对“自在”,这个“自为”显然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主动性?它同时代社会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5)如有兴趣,不妨集中研读艾青有关太阳的诗篇,并探讨其成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