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姜白石词五首品读

作者:吕东亮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庆宫春
  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①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②、张平甫、钅舌 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淞。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以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双桨莼波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④。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采香径⑤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酒醒波远,政凝想、明珰素袜⑥。如今安在,惟有阑干,伴人一霎。
  
  注释:①石湖:指南宋大诗人范成大,其自号为石湖居士。②商卿:他和下面提到的平甫、朴翁皆为作者诗酒唱和的朋友。③莼波:指浮满莼菜的湖面。④木末:指树梢。⑤采香径:苏州香山旁的一条小溪流,相传吴王夫差于香山遍种花草,此溪专供美人西施泛舟采香,故得名。⑥明珰素袜:这里借代美女。
  
  赏析:小序交待了词作的缘起。此词抒写了旧地重游的感受,空灵的词境中蕴藏着作者的千思万绪,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上片开头三句点染出迷离凄冷之境:一条小船飘荡在浮满莼菜的湖面上,松风时时吹送细雨,雨点冷凝于蓑笠上,沉沉的暮霭渐渐布满空阔的湖面,引起人的愁绪。接下来“呼我盟鸥”三句则以活物写凄凉,暗含比喻。“盟鸥”是旧时相识的沙鸥,因作者已经游过一次,故名盟鸥。似有旧约的沙鸥在湖面盘旋,似乎将要为我而落下,但又离人远去,飞掠树梢。同时,沙鸥又引出了对旧游的回忆。五年前的畅游,当时姜夔有范成大所赠送的歌妓陪同,不胜愉快。而今,却物是人非,远离自己的沙鸥不正像远离自己的歌妓小红吗?“那回归去”句即写归吴江时,“雪后夜过垂虹”的情境,幽静清旷,有超脱尘世之感。“伤心重见”一句,写尽人生沧桑之感。“依约眉山,黛痕低压”两句把远处朦胧的远山视为愁眉不展的美人,景合情契,比喻高妙。
  下片“采香径”三句援引吴王夫差和越女西施相恋的故事,来反衬自己的凄凉孤独的心境。在发思古之幽情、放声高歌的同时,又含悲情的追问?豪放之中蕴有心酸。“垂虹西望”三句写自己游览时逸兴横飞的情境,作者此时仿佛回到了往昔的欢畅自在的岁月中,不知今夕何夕了。“酒醒”两句,写作者酒醒后同时也从对往昔的沉醉中醒来后的所思所感,“波远”一词把作者的视线和思绪都引向远方,“明珰素袜”代指美女,这里既是指吴宫佳丽西施,又是指作者所恋的歌妓小红,古今的感怀会于一心,令词人情不能自已。“如今安在”三句陡然一转,把缠绵的思绪拉回现在,而今昔所形成的对比留存诗人心中的惟有无尽的孤独和悲凉。
  全词时空的换移较为频繁,但并没有给人以错乱之感,反之则为词作增添了不尽的意味,引人幻想与遐思。
  
  齐天乐
  丙辰岁,与张功父①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余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词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②亦得此。蟋蟀,中都③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④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⑤,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⑥,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⑦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⑧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释:①张功父:张镃字功父,大将张俊之孙。后面提到的张达可为张镃的叔伯兄弟。②寻:不久。③中都:指北宋首都汴京。④庾郎:指庾信,南北朝时著名文学家。曾作有《愁赋》,今不传。一说《愁赋》为《哀江南赋》,亦可通。⑤铜铺:铜作的铺首,用以衔接门环。⑥屏山:指屏风画中的山。⑦豳诗:指《诗经·豳风·七月》,其中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句。⑧写入:此二句作者自注云:“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赏析:由题记可知,本词为一首咏物词。姜夔此词独辟蹊径,借咏蟋蟀倾诉人间幽恨,别开生面,意蕴幽深。
  开篇“庾郎先自吟愁赋”一句奠定全词基调,也说明“赋愁”乃人生永恒的主题。“凄凄更闻私语”一句,形容蟋蟀的鸣声悲悲戚戚,如泣如诉。“更”字承“先”字而来,情意更深一层。“露湿铜铺”三句点明蟋蟀鸣叫的常见地点,也是听者所熟悉的地方。“哀音似诉”三句转入对人事的描绘。思妇念远,难以入眠,而蟋蟀的鸣叫声又为思妇的心平添了一份烦乱。于是,思妇索性起床织布,以排遣心中郁闷。这一行动恰合蟋蟀的又一名称——“促织”。作者用意的巧妙令人称叹。“曲曲屏山”两句,承上而来,写出思妇孤独哀怨的情绪,而屏风上的起伏的山峦无意间又成为妇人心潮涌动的写照,词人造语极为生动贴切。
  “西窗”句以反问作为过片,使空间得以进一步展开扩大,语气峻切,令人叹惋。窗外飘来了冷冷的夜雨,雨滴声、蟋蟀的鸣叫声、远处的捣衣声都“频频继续”,相互应合,营造出一片辽远而又寂寥凄清的意境。“候馆迎秋”三句回答了上句“为谁”的追问,点明蟋蟀鸣声之听者的身份和“伤心”的共同特征。这三句和上片“露湿铜铺”三句对应整齐,一写蟋蟀发声之处,一写听者闻之伤心之处,相辅相成,十分自然。“豳诗漫与”三句以《诗经》中的句子启首,由率意吟咏蟋蟀的风气写到天真孩童在篱笆间捕捉蟋蟀玩耍嬉笑的情景,声情骤变,似与全篇悲情的调子不符,但诚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言:“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结句言将蟋蟀的悲鸣谱入曲词,付之琴弦,使得声情更加哀怨凄苦。
  全词多用虚字,如“先”“更”“又”“正”,又配以反问语气,烘托出真切的心理与声情,足见姜夔词“虚处传神”之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