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一波三折 柳暗花明
作者:李 炜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叙事模式:情节模式与情绪模式的交融
所谓情节模式,是以情节结构作品的叙事模式。在这类叙事模式中,人物与事件是它的核心,小说始终关注人物的命运,关注事件的不断发展。情节模式是最常见的一种叙事模式,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采用这一叙事框架。而情绪模式一般是指在叙述中着重于情绪的表达,类似于一种漫不经心的讲述,故事处在次要的位置。《列车五点二十二分进站》是以情节模式作为基本的叙事框架的,与此同时,主人公沃尔特的情绪也成为贯穿整个叙事的一条有力的线索,二者并行交融,相辅相成,构成了双层式的叙事框架。
沃尔特在车站的遭遇始终是小说的核心。围绕着事件的发展,作者充分运用了悬念的叙事技巧。小说开篇就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沃尔特在林肯车站,每天下午五点二十二分,总是要和一个只有一只耳朵的女人点点头。但是有一天,女人没有出现。由此,作者抛出了第一个悬念。小说构筑了一条清晰的情节发展线索,悬念也接二连三地出现:女人走了——梅尔走了——林肯站走了。三个悬念,带给主人公沃尔特的是五味杂陈,而沃尔特的所思所想,又促成了他的具体行动。事实上,情节的发展与沃尔特的思绪是互相推动的。女人走了,沃尔特便开始“推断”她的行踪,以至于因为冷雨霏霏的天气,他会“惋惜”女人的休假可能给糟蹋了。接下来的星期一,沃尔特怀着“期待”却收获了“惆怅”;第二个星期女人还没有露面,沃尔特的心里开始“担心”,这焦灼的心理影响了他的工作,并促使沃尔特有了进一步的行动——“打听”。恰恰是在准备向梅尔这位既定的对象打听时,他“惊讶”地发现梅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列车员爱德华。于是沃尔特改变了打听的目标:他准备到林肯车站附近的店铺去打听。结果这次乘车他却被告知车不停林肯站。沃尔特的心情在此时可谓跌到谷底,因为他所熟悉的人和事全部都变样了。故事的发展在这里也达到了一个危机与困境的顶峰。
事态的转机是从一个“发现”开始的:星期二沃尔特上车就听到了熟悉的梅尔的声音,他“几乎跳起来”。对于读者来说,梅尔的出现同样也意味着一个悬念的解决。接下来的情节将之前的疑惑一一解开,原来梅尔去参加再培训了,列车不停林肯站估计是顶班的司机搞混了。沃尔特听到梅尔的解释情绪也由沮丧、疑惑转变为“高兴”。最妙的是,作者设计了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巧合:因为上次乘车的经验让他这次仍选择了在协和站下车,所以当女人出现的时候,他们不再止于之前的点头之交,而是有了相邻而坐的机会,也有了一次亲近谈话的机会。沃尔特对女人说:“很高兴又见到您。”看见女人把散发捋到耳后还莞尔一笑。当女人微笑着询问他以往不都是在前一站下车时,作者的描述是这样的:“这一点她注意到了,这叫沃尔特很高兴。”梅尔回来了——林肯站回来了——女人出现了,作者在小说中渐次设下的悬念也渐次得到了解决,作者三次用到了“高兴”来表述沃尔特的心情,和事态的进展交相映衬。作者也很善于首尾呼应:开篇对女人的描述中提到“她总是提着一个鼓鼓的白色购物袋,袋口从不显露任何东西”,结尾则通过沃尔特的眼睛描述“里面是一套制服,可能是护士穿的那种”,不动声色地解开了这个秘密。
作者充分运用了悬念、巧合等技巧,将情节作为叙事的结构中心,同时以主人公的心理情绪贯穿故事始终,推动故事的发展,环环相扣。这种双层式的叙事构架对读者而言也构成了双重的魅力: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情绪则五味杂陈,辗转多变,拨动心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将事态发展的细节与沃尔特的心理交织,还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悬念:当沃尔特看见丝巾从女人头上落下,看见女人脸庞右边是一只完完整整的粉红色耳朵时,“他觉得这耳朵真是神奇,仿佛是由一双微型的手缝上去的”。为什么要用“仿佛”一词呢?女人的右耳先前是残缺的,如今却完整无比,那么女人不见的日子,她做什么去了呢?作者并没有在文中交待,但是这一句话,借由对沃尔特心理的描述,给了我们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
①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5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