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守望与游移

作者:欧阳小昱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我们都是火烈鸟
  终生踩着赤色的火焰
  穿过地狱,烧断了天桥
  没有发出失去身份的呻吟
   ——《诗人与死•十》
  诗人,你的最后沉寂
  像无声的极光
  比我们更自由地嬉戏
   ——《诗人与死•十九》
  
  诗歌借助对诗人的缅怀来冷静地思考人类与诗人的命运,其内在的思想、激情与诗歌语言的自由创造取得了新的和谐,在虚妄与执著、悲哀与自豪之间从容流淌、穿梭,不断在想象中熔铸理性与非理性、此岸与彼岸的矛盾,并寻找超越的各种途径。
  
  三、凡俗与个体自我的省思
  
  九十年代以来的女性诗歌写作存在大量走向世俗,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倾向,如何面对世俗人生、呈现自我的日常生活状态成为女性诗歌的自我意识所关注的另一焦点。在此她们已经没有了往昔女诗人的神圣感、优越感、另类感,而呈现出生活化、日常化、平民化的色彩。她们对于凡俗生活的考察、对于平凡人生人性的尊重与关注前所未有地介入诗歌。蓝蓝这样写道——
  
  让我接受平庸的生活/接受并爱上它肮脏的街道/它每日的平淡与争吵 让我弯腰时撞见/墙根下的几棵青草/让我领略无奈叹息的美妙//生活就是生活/就是甜苹果就是黑色肥料/或者,哭泣和爱——/就是这个——/深深弯下的身躯。
  ——《让我接受平庸的生活》
  
  诗人在提醒人们低下头颅弯下身躯去关心脚下的事物,珍惜细屑的人生。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敬畏、感恩。来自日常生活的经验越来越多地为女性诗人所重视,日常生活中看似毫无意义的细节与生活琐事,成为诗人们挖掘诗意的新的泉源。赵丽华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诗人,在《如果我不在家,就在图书馆》中也是借助平凡生活的细节传递向平凡生活妥协后的忧郁、困惑——
  
  我拿着高级知识分子的工资/ 住着160平米的房子 / 衣食无忧 / 吃穿不愁/为什么我的缺憾总是很多 / 惊喜总是很少
  
  在成熟平静的娓娓道来中,既展现出平淡而真实的生命经验,同时也体现着诗人们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对生活、对世俗的反思理解。她们回避所谓重大的题材而切实回到芸芸众生现实生存的层面,更注重对个人生存体验的精心捕捉与呈现,个体的生命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珍惜与凝视。从表面上看,这些诗歌一般没有强烈的性别反抗的标志,但其中仍然渗透出女性的细致细腻的生命体验与价值判断和选择,许多诗歌流露着女性独特的阴性气质。
  另外,九十年代以来的女性新诗书写中,关于自我存在多元化透视也成为她们此时自我意识更为多元化的一个表征。在打破单一的男女二元对立、摆脱封闭的性别自白后,她们往往在更宽广的视界中思考自我与现实的关系,体验自身的价值,重新为存在命名。
  一些诗人坚持寻找某种价值皈依——
  
  那些灰得像石头的画/一个声音从黯淡处出发,越过/万水千山,溶进画布/“我很旧,但我存在”
  ——张烨《我很旧,但我存在》
  我将永不离弃:在四月,春天/我比黑夜更懂得什么叫黑暗/也比白天更懂得纯粹、光明
  ——杜涯《春天寄书》
  
  有的则怀疑断裂、摇摆莫名——
  
  白天,我在马路上走/黑压压的人群像起风的树林/如果我不停地走就不只想到风和树林/如果我不停地走还会想到/黑色的大海想到噩梦想到大海就是噩梦/袭击我/我没有被它压碎、挤碎、撞碎、粉碎……/可我就要碎裂了,有时我渴望碎裂
  ——宇向《我就要碎裂》
  
  也有的则盛满悲悯包容、平淡冥想——
  
  我原谅春天、冬天/我在世上的冤屈,它们佯装不见/却一直在观看,并记住了。/我原谅我困苦时遭遇的风/它们安慰我,转身就作了我的网罗。//我原谅自己,/这是我最深最大的裂口/是我在自己眼里永远看不到的
  ——鲁西西《我原谅》
  
  这里,整体性同一性的价值追求不复存在,她们始终在个体与整体、终极与当下、客观与主观之间流动、游移,同时,诗中也潜藏着属于自身的选择、体验、启示与守望,自我价值取向呈现出一种更多元、流动、主观化的特征。
  总之,在新的历史语境的女性诗歌中的抒情自我,不再是中心化、集体化的民族、历史、国家、阶级、甚至性别的代言人,不再以诗歌对大众、女性进行启蒙,不再具有拯救历史的现实使命的自信与权威。无论是面对自我抑或外部世界,她们更注重个体的、“边缘的”自由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放逐了“五四”以来女性诗歌写作中的使命感、集体性、崇高性、理想性和英雄主义等诗歌传统。一些女性诗作者在用一种消解的态度去解构理性,解放日常生活的欲望与感性,这一方面有助于新的诗歌意境的开拓,同时也表现出某种略含保守色彩的游移与守望的态度,一种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萌芽的反抗与抗辩的精神力量有时甚至已经成为一件过时的时装遭到了隐匿与收藏。
  (责任编辑:吕晓东)
  
  ①《女子诗报》于1988年四川西昌诞生,主编:晓音。
  ②《翼》于1998年北京诞生,主编:周瓒、穆青。
  ③参见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参考文献:
  [1]方克立.《要注意研究九十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3):67.
  [2]程光炜.岁月的遗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晓音.女子诗报年鉴•2003[M].香港:明星国际出版公司.2003.
  [4]荒林.《郑敏:女性现代性文本》[J].广东社会科学,1998,(2):1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