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
作者:兰守亭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又来了,爱情》是由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索结构而成。一条线索是朱莉的故事,朱莉是十九世纪的一个文化名人,她是拉丁美洲人,是法属殖民地庄园主韦龙与他的情妇生下的一个私生女,朱莉长大后,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才华出众,她养成了一种狂放不羁的性格,生活中遇到了三个男人,经历了三段爱情,尽管朱莉经历了被遗弃、婴儿过早夭折的人生磨难,但她依然高傲地昂着头,在森林中隐居起来,以教书维持生计,业余还作曲、绘画,过着一种凄美决绝的生活。这条线索的结尾处,一位长者体面地向朱莉求婚,尽管朱莉也答应了,然而在婚礼举行的前夕,她却义无返顾地投水自尽了,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是对爱失去了信心,还是不愿屈从于没有激情的婚姻?朱莉活得干脆利落,果断干练,爱情、人生一样也不愿意拖泥带水,她才华横溢而特立独行,朱莉的一生就像她绘画和音乐一样,既让人触目惊心,又让人难以理解。
小说的另一条叙事线索就是萨拉的故事。萨拉是青鸟剧团的团长及编剧,她把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朱莉的故事编写成剧本进行上演。在排练的过程中,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萨拉年过六十却当了三十年的寡妇,她的子女都已成年,而且远在异国他乡。萨拉经过多年的奋斗,事业基本上功成名就,然而感情却没有任何依托。扮演朱莉第一位恋人的男主人公叫比尔,他二十八岁,正是具有青春活力的时候,出于各种目的,他经常向萨拉大献殷勤,但萨拉自知自己的年岁已经大了,她努力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不愿做出有失体面的事情;导演亨利三十八岁,主动与萨拉接近,表示好感,但萨拉不愿破坏他的家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分寸;扮演朱莉第二位恋人的男演员安德鲁,他也倾慕萨拉的内在魅力,但萨拉依旧成功地经受住了第三次诱惑。排练结束时,萨拉的情感纠葛尽管没有什么结果,但她经受了内心的挣扎,经受了感情的洗礼与考验,她等于在无形中完成了内心的自省,在爱的境界上又得到了提升。
小说所要表达的题旨似乎是很明确的:想爱而不能爱,不但朱莉是这样的,萨拉也是这样的。在一般人看来,六十多岁的萨拉,应该是早已没了激情、被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的人了。就连萨拉自己也曾一度把自己看作情感已经枯竭,认为自己决不会掀起什么情感波澜的。然而,作者利用细致入微的刻画,将萨拉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都裸露了出来,生动而且揪心:“在以往的几次恋爱中,她从未感受过这种绝对的、渗透性的需求,欲望难以满足的空虚感吞噬了她的躯体,似乎她的生命本身被压抑了。是谁受到这种高度的需求,高度的依恋,是谁必须孤苦无依地躺在那,等待那温暖的手臂的拥抱和升华到恋爱状态的幸福时刻?”小说的情节尽管并不复杂,但小说中蕴涵着复杂微妙的人性。作者将人性的深度挖掘到通过平常故事、平常人物所无法达到的深度。
四、多丽丝·莱辛及其作品的影响
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每年快到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那段日子,年逾八旬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就成了媒体追踪的对象,连续几年都是人气最旺的竞争者之一,今年终于众望所归,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英国作家约翰·韦思曾经说过:“我简直不能设想读现代小说的人会不知道多丽丝·莱辛作品的重要性,她的作品以感召力、严肃性以及高度的完整性著称。”由此可见,多丽丝·莱辛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非同一般。多丽丝·莱辛是那种激情取之不竭、永远会让读者吃惊的作家:《野草歌唱》(1950)和《金色笔记》(1962)奠定了她在英国现实主义文坛的经典地位,字里行间,是置身在俗世的苍凉、游离于人性的迷惘;而在《天狼星试验》(1981)、《什卡斯塔》等一系列她所谓的“空间小说”里,却用足了汪洋恣肆的笔调,构筑起一个全新的视角,并立足于此反过来观察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莱辛,随心所欲、无所不在的莱辛。
莱辛的早期短篇集《故事五篇》曾获得一九五四年毛姆短篇小说奖。莱辛的中短篇小说按题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洲故事,以作者早年的非洲经历为素材;另一类以当代欧洲特别是英国生活为背景。莱辛长篇小说的重要主题,即对女性地位及两性关系的考察,这种主题在短篇中也有所表现。《去掉一个候补》《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等小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知识女性的心理状态以及她们面临的当代两性关系格局,笔调冷静节制,暗藏讥讽;描写细致入微,余味悠长。曾入选《诺顿妇女文学读本》的《十九号房间》发表于一九六三年,接续了《金色笔记》一书对妇女命运的关注,讲述一名职业妇女婚后如何在为妻为母的主妇生活中失去对自身生存意义的把握,终于导致精神失常、自杀。在那篇小说中,疯狂和死亡是个人的悲剧结局,同时又是一种精神解脱和对社会的抗议。而《另外那个女人》中的女主人公是个插足的“第三者”。她疑虑重重地等待着自己的情人了断他和妻子的关系。最后,她不堪忍受这种精神折磨,直接去会见那位妻子,于是典型的婚外情纠葛有了出人意料的发展。莱辛在她各个时期的作品中,不断地为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有色人种、妇女、老人、弱者的权利呼吁,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睿智的辩证思维方法,始终贯串于她整个创作生涯之中。与同时代的女作家相比较,莱辛的作品不局限在女人生活的小圈子里,加之她生在伊朗,长在南非,她笔下的故事就自然而然地风云跌宕、多姿多彩起来。她被评论界视为英国当代最优秀的女小说家之一。
中国读者对多丽丝·莱辛并不陌生,据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建德研究员说,十年前,多丽丝·莱辛曾来中国访问过,他还曾有幸与她见面、交谈。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也较早,小说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一九九八年十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野草在歌唱》一九九九年十月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简·萨默斯的日记》二〇〇〇年一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金色笔记》二〇〇〇年八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又来了,爱情》二〇〇一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另外那个女人》二〇〇三年一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研究多丽丝·莱辛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已经发表的有六十多篇,大多是围绕《金色笔记》创作的现代性,小说的主题与结构,以及多丽丝·莱辛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来进行阐释的,代表性的文章有一九九九年第四期 《外国文学评论》发表的《形式也是内容:<金色笔记>释读》,对《金色笔记》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第一次的深度观照;二〇〇六年第四期的《当代外国文学》发表的《后现代碎片中的“话语”重构——<金色笔记>的再思考》也是研究《金色笔记》的一篇重要文章,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多丽丝·莱辛的研究在中国的起步不算晚,而且有了一定的基础,相信以后的研究成果将会更加丰硕。
(责任编辑:水 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