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自闭天空下的疼痛快感
作者:徐 妍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如果说身体的疼痛和快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发生于特定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在疼痛与快感所体现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呈现特定个体或群体的现实处境、生存状态、生命状态、精神状态,那么《誓鸟》更倾向于将这种二元对立结构中的爱与罚、受虐和快感、主动和被动、自我和他人浑然地纠缠在一起。这样,身体描写在张悦然小说中得到不同的极端化的艺术呈现。在这种极端化的艺术形式的背后隐藏着张悦然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的文化心理、价值评判和审美意识,以及其本人也没有察觉的潜意识心理。
三、对现当代女性观的演进和碎裂
如果从文学史视阈来看,《誓鸟》隐含了对现当代文学女性写作脉络的颠覆和接续。尤其,《誓鸟》集中于对现代女性观的碎裂和改写。
可以说,正是在现当代文学史女性写作链条上,张悦然的《誓鸟》才得以生成。进一步说,《誓鸟》首先碎裂了文学史上女性写作在男权中心话语规定下的乌托邦之梦。文学史上那个作为社会公民/历史主体的女性,在张悦然小说中被彻底祛除。自闭的梦幻性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不再承载历史、社会、政治等宏大使命。由此,《誓鸟》拒绝承担现代性视阈下女性写作的一切宏大使命,包括新时期女性写作的理性救赎。她的梦想只被语言牵引,而与梦想的意义没有多少关联。所以,在《誓鸟》中,许多句子跳跃着充满才情洋溢的爆发力,但组合在一起却缺少一种经久震撼的凝聚力。这种过剩的才情与意义的弱力所带来的缺憾很像张悦然所心仪的爱的形式:“这是生猛的爱,动得那么厉害,像是一只你根本把握不住的弹跳不止的脉搏,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如何平息。但我喜欢看他的姿态,就像我一直喜欢海的女儿跳进大海立刻就变成泡沫,随后破裂,没了踪迹这样的过程。”③其实,这种过分依靠才情而祛除意义的写作颇能代表80一代作者的写作困境。
其次,《誓鸟》接续了1980年代中期以后女性写作的女性观:先是女人,后是人。《誓鸟》中的少女,将性别意识作为自己身份的确证。为了实现这一点,张悦然在人物的服饰、性格、心理、身体、肖像等花费细腻的笔墨。甚至在这些自闭的梦幻世界中,男人也不过是女人记忆中的男人。女人之所以寻找他,爱他,那是因为他唤起了女人的梦想,而与这个男人没有关系。所有女人寻找的,都是自己记忆中的幻象。《誓鸟》的主人公春迟历尽艰辛和磨难,不过是为了等待幻象的幻灭。在小说结尾,叙述者说破了这个谜团的底:“最令我吃惊的是,在春迟丢失的记忆中并没有她与骆驼刻骨铭心的爱情,甚至连骆驼的一个影子也没有。这样说来,骆驼欺骗了她。”“骆驼”,是张悦然小说中男性的总称:有对女人的征服欲,却充满谎言。由此,一切男权话语下的男性神话已经崩塌,如淙淙对男人的理解:“男人都是自私、霸道、凶残的,他们和暴力、杀戮连在一起。”
再次,《誓鸟》一并汲取了新时期以来女性写作中“欲望化写作”、“身体写作”和个人化写作等成果。加上她汲取了残雪式的现代主义审美观、表现方法,为她的作品提供了写作资源。不过,《誓鸟》对小说人物和情节的处理方式不仅和文学史上的现代爱情观完全不同,就是和残雪式的现代主义小说也有差异。她在荒芜的现代主义的意义之中渗透进自己的极端性体验。于是,一个带有张悦然气质的作品便被生产出来。一个故事比一个故事激烈,血腥味弥漫一切细节,到处都是撕裂的伤口,那么多的杀戮和死亡,永远充溢着悲伤和绝望。而且,与现当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作品中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大多具有同一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张悦然能够理性地区分小说作者、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各自职责。作为作者和叙述者的张悦然完全可以跳出小说世界之外,和读者一道,观赏人物被酷虐的过程,并由此体验青春生命的疼痛快感。
张悦然小说《誓鸟》确乎呈现的是一个女性的世界。无论作品中的梦想、身体、心理,还是男人、女人都放置在女性视角之下。在此视角下,以女性身份、女性立场来认知自我或放逐自我是其写作的当代意义。当然,张悦然小说的当代意义除了依靠自身的探索,还来自一个文化背景的支撑,这正如一位女性研究者指出:“妇女的真正解放有待于整个人类思想的进步,尤其是妇女自身的自立和自强意识的壮大和发展。”④不过,即便人类实现了思想的进步、女性的独立意识已经成为自觉,张悦然依然是以特异的自闭性幻想加入女性写作并将女性写作的体验推到一个极端。
①徐妍:《幻想是一种有魔力的资源——张悦然小说中幻想与“酷虐文化”的互证关系》,见《南方文坛》2007年第4期,第37页。
②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44页。
③张悦然:《写给令我废寝忘食的爱》,见张悦然著《十爱》,作家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5页。
④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1995年4月第1版,第53页。

徐妍:文学博士,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方向带头人。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七十多篇。论文《“低龄化”写作对传统儿童文学颠覆》获得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奖。论文《萧红小说女儿性》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新时期以来鲁迅形象的重构》即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