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和谐宁静的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
作者:曾思艺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诗人进而描写了俄罗斯乡村中的人,从而赋予这幅画面以灵魂和精神。这里的人是轻松自在的:“孩子们那头发卷曲的小脑袋,从每一个干草堆里纷纷钻出来”;也是活泼欢快富于幽默感的:小伙子们“靠在一辆卸了马的大车上,在伶牙利舌地相互取笑”;妇女们也健壮而勤劳:“一个少妇正用一双健壮有力的手,从井里提上来一只湿淋淋的大水桶。”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保存着淳朴的古风,十分热情地把路过的陌生人当作客人招待——主动送来牛奶和面包,并且非常诚恳地请求:“吃吧,随便吃点儿呀,过路的客人!”
这优美清新的自然风景画和淳朴宁静的乡村风情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心中汹涌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且也体现了诗人对俄罗斯大自然和俄罗斯人民的细致入微的了解,更显示了诗人把深厚的爱国之情形诸文字的出色的艺术才华。
但在柏林大学研究过多年哲学而且对人生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入思考的晚年屠格涅夫,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他在结尾进一步画龙点睛,让作品上升到更高的哲理层面。首先,他面对如此清新优美宁静和谐的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情不自禁地由衷地感叹:“哦,自由自在的俄罗斯乡村生活,是多么富庶、安宁、丰饶啊!哦,它是多么的宁静和美满!”在此基础上,他画龙点睛,使这首散文诗上升到颇高的哲理层面:“我不禁想到:皇城圣索菲亚大教堂圆顶上的十字架,还有我们城里人费尽心血所追求的一切,在这里又算得了什么呢?”皇城指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帝国(又名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即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城内圣索菲亚大教堂原为拜占庭帝国东正教的宫廷教堂,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后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此处指1878年的俄土战争,当年1月,俄军占领阿德里安堡后又准备进军君士坦丁堡,准备重新让东正教的十字架挂在圣索菲亚的大教堂上。这里隐喻着人们为了宗教而进行征战,甚至借宗教之名而力求建功立业的功名之心。而“城里人费尽心血所追求的一切”指的是财富和声名。城里人一般是比较开化的人,受文明熏陶尤其是西方文明熏陶较多的人,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是财富和声名,一生为名利而紧张劳碌。因此,城市是繁荣而又喧嚣的,它充满机会引发竞争,带给人们诸多物质方面的享受和扬名立威的可能,但也往往使人身陷物欲之中,失去自我失去本真,失去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失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从童年到青年生长在美丽宁静和谐的俄国乡村斯巴科耶的屠格涅夫对乡村生活有真切的感受,后来因为维亚尔多夫人而出国,主要住在现代城市里,对城市生活又有了深刻的了解,因此,在本文中,他像个浪漫主义者一样,把乡村和城市作为自然与文明的代表,并且表明了自己推崇和谐宁静的自然生活而鄙弃追名逐利、紧张不已的城市生活的态度:乡村的生活是富庶、丰饶、宁静、美满也自由自在的,那追名逐利、紧张兮兮的城市生活跟它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乡村》观察细腻(如猫儿在阳光下“竖起透明的耳朵”、看出七十来岁的老大娘“当年是一个美人儿”等等,最为突出),文字优美,既有清新、宁静的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又有奠基于此的哲理思索,从而融哲理于散文诗中,使这首散文诗有情有理,而又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自然而然地成了俄罗斯诗歌史乃至世界诗歌史上的一首百读不厌的名作。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水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①②③④亨利•特罗亚:《世界文豪屠格涅夫》, 张文英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第27页,第88页,第85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