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深远多义、沉郁雄浑的边塞诗佳作

作者:杨毅鸿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四
  
  尾联由实返虚,从眼前实景一下跳跃到回忆中的史实。山丹此地毗连焉支山、祁连山,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以冠军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一千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擒浑邪王子。同年夏,霍去病又攻至祁连山,擒酋涂王。诗人登临之处,正是古战场所在,所以他很容易就联想到这段“汉兵追寇”的史事。
  忆及昔年霍去病的赫赫武功,诗人心里百感交集,产生了一句“沙场尤有未招魂”的感慨。细细玩味起来,这句看似普通的感慨之语所表达的情感,实质上也是模糊多义的,也就是说,诗人在此刻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略论之有如下几种:
  其一,古战场历经千年,还将亘古常在,而死者已矣,生命短促,这是诗人在凝重肃杀的氛围下自然产生的历史沧桑感,以及由生命有限、时空无限的现状生发出的深沉的生命意识,即类似“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其二,也可理解为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即类似“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其三,这些“未招魂”的汉家将士,是在汉王朝军队深入西北腹地向西域匈奴主动出击时牺牲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死在主攻冲锋的路上,死得轰轰烈烈,所以末句还可以理解成诗人在回忆到这些史实的时候,隐约流露出对明王朝一味实行闭关坚守策略的不满,即类似“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四,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不仅保家卫国而且开疆辟土的伟大功绩,表达出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即类似“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虽然诗人的主观情感因其多种可能性而有着不同的客观理解,但谁能说诗人一定没有其中的某种情感呢?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体会主要来自诗句,根据句意而对诗人情感的发展做出逻辑判断,而决不能是凭空臆测。而上述这些多种理解的可能性正是从诗中根据诗人的情感逻辑推断出来的,所以,更可能接近真实的是诗人同时具有这些情感。同时,诗人复杂而多层次的感情由前三联的含蓄发展到末句直欲喷薄而出的程度,却又在欲发未发之时,诗歌戛然而止,言忽尽而意无穷,通过这样典型的情感上的“顿挫”,把整体的沉郁诗风推向高潮,造就出更为深沉远大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全诗的艺术特征表现出老杜式的沉郁顿挫、义山式的模糊多义,两者相互结合,使诗意在“实——虚——实——虚”的安排的过程中,产生虚实相生乃至浑融无间的效果。而其诗句的朦胧多义是把雄浑阔大的景象向沉郁深远的意境推进的主要手段。就杨一清这首《山丹题壁》而言,既成功地学习了杜甫的诗风,又成功地突出了自身的特点,学古而不拟古,更有其独特创新之处,从这首诗中正可管窥杨一清卓越的诗歌创作功力以及他对明中叶文学复古运动的先导作用。
  作者系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