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说不尽的《桃花源记》
作者:裴登峰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首先,是对摒弃机巧,剔除尘世杂念,忘怀得失,淳朴、和谐社会的向往。陶渊明针对“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序)现状,借世外桃源图景,向人们发出“归去来”呼唤。他憧憬上古,感叹“黄唐莫逮”(《时运》其四)。时时“慨然念黄虞”(《赠羊长史》),向往“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五柳先生传》)。羡慕上古人的生活: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趣时竟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劝农》其三
在日常生活中,陶渊明“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另外,其作品还多处写到桃花源式生活: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归园田居》其一
与桃花源人“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相对照,此文写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渔人”。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渔父一般都是超然世外、泛舟江湖的隐逸之士。所以,作者安排让渔人发现这样一个地方,显得自然、合理,构思巧妙。但此人只能是在尘世中力求有得的“渔人”。第一次在无意识情况下,渔人因迷路而偶探了桃花源。将要辞去时,尽管“此中人语曰:‘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此人“既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是否有不纯动机?渔人没有忘记世俗的杂念,故出桃花源时,虽有意识“处处志之”,但因有了目的性,当“太守遣人随其往”时,“遂迷,不复得路。”他带领的一干人的世俗之足,不可能踏入洁净的桃花源。这样的“愚人”找不到桃花源,自在情理之中!不光太守遣人找不到,就连刘子骥这样生活在世俗中的“高尚士”,也只能“未果”。
山间的小洞口也很有意思。从山这面看,洞口“仿佛若有光”,透露着山那面的敞亮。隐含桃花源中阳光明媚、源外隐晦黑暗寓意。“初极狭,才通人。”用“极”、“才”表示刚进入山洞时狭窄的最大程度。但这是由山这面通向那面的路径。也就是说,离开了山那面,要走向外面的世界,会由“豁然开朗”走到狭窄、昏暗,几乎不能容人、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境地。离开了桃花源,通向外面的路越走越坎坷、艰难。同时,由外面进入山那面,要舍弃世俗的一些东西,故渔人进入山口要“舍船”。
其次,是追求《论语•宪问》“贤者避世”,即形在尘世,心却超世的心隐。用世外桃源形式,体现悠然高旷的情怀。陶渊明向往的是《庄子•缮性》之隐:“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智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他不去孤庙古寺、深山老林,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心隐形不隐。有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的超脱、平淡。追求与桃花源人一样“称情”②、“称心”③,不“违己”④的生活。
第三,是喜欢幽居的体现。对此,陶渊明自己反复申说。“岂无他好,乐是幽居”(《答庞参军》),“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答庞参军》)。他的好友颜延之《陶徵士诔》称其为“南岳之幽居者也”。其幽居有先天的性格等因素。其一,不善交际。所谓“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⑤。《陶徵士诔》称其“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其二,同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⑥“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⑦其三,天性喜欢安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⑧在“时人谓之实录”⑨的《五柳先生传》言:“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其四,与身体状况有一定关系。《答庞参军》自言“抱疾多年”。《赠羊长史》、《与子俨等疏》对此均有表述。萧统《陶渊明传》称其“有脚疾”。后来社会环境又强化了独居幽处想法。因为“闲居离世纷”(《述酒》),所以努力要做到“心有常闲”(《自祭文》)。其作品中像“幽”“静”“闲”之类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他以“闲居”⑩的生活方式,保全着“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以累己”(《感士不遇赋》)的人格情操。《陶徵士诔》言其“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所以,桃花源虽“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但“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第四,桃花源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上没有束缚,疏旷、闲适的自由境界。自汉末持续至魏晋时的社会动荡,给人们心理上投下了浓重的阴影,精神极度压抑、苦闷、焦虑。这一时期人们的许多非常规行为,与这种社会现实紧密相关。而每个时代,作为社会良心的优秀士人,大多是思想的先驱者。思考越多,越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精神压力就越大。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就有了为抚慰心灵、安顿精神家园而创设的各种境界,也就有了和平静谧、醇真质朴、安闲美好的桃花源。渔人离开时村民的嘱咐,不仅折射出人们心理上对动乱的恐惧,更体现着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坚守。特别是这里“怡然自乐”的生活惬意,精神舒畅,更成为陶渊明的向往:“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又因为桃花源在渔人进入前、后均无“问津者”,故永远保持着天然本色,是永远美好的境界!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①《读山海经》其二。
②《感士不遇赋》:“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 灵!……常傲然以称情。”
③《时运》其二:“称心而言,人固易足。”《饮酒》其十一:“死去何所道?称心固为好。”
④《饮酒》其九:“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归去来兮辞》序:“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⑤《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⑥《归园田居》其一。
⑦《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作》。
⑧《归去来兮辞》序。
⑨《晋书•隐逸传》。
⑩《杂诗》其十:“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咏贫士》其二:“闲居非陈厄,窃有揾见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