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探索

作者:杨纬隆 吴世英




  
  4现代机制设计理论及应用
  
  4.1机制设计理论
  所谓激励,就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组织者促成组织成员的行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或相协调,激励机制则是组织为了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其目标相容,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而执行的一种制度框架,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组织行为规范和根据组织成员生存与发展要求、价值观等设计的奖惩制度来激发、强化具有某种动机进入组织的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后关于非对称信息下激励机制设计的研究,成为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阿克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里茨,以表彰他们在信息经济学方面的杰出贡献。
  有效的激励就是委托人使代理人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选择与委托人设定的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激励机制设计理论表明有效的激励机制都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代理人(Agent)参与工作所得的净收益必须不低于不工作时得到的收益,这是参与约束(Participation Constraint);二是代理人让委托人最满意的努力程度也是给他自己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努力程度,即激励相容约束(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假设下的制度安排实施困难且导致低效率,像固定报酬制或“大锅饭”式制度就是一种无效的激励制度。
  
  4.2有效激励机制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竭动力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基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关键之一是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创新,就是要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教学资源整合以达到教学目标与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的教学资源整合及教学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是推动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活力之源,随着时代的进步,旧的教学管理制度有的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有的在实施中暴露出其缺陷和低效率,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落后,最终将失去生存的空间。
  再好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方案,都必须通过教师来付诸实施。教师教学工作绩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一切教学管理的基础,应用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可以构建高效的课酬体系。在五邑大学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中,根据教学工作的特点分为刚性和柔性两部分,即教学工作量 = 教学刚性工作量﹢教学柔性工作量。理论课教学、课程设计、指导实习和实验以及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等属于刚性工作量,它主要与学生人数和学时高度相关,建立起工作量与学生人数和学时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并且遵循规模效益递减规律:理论课教学刚性工作量 = 学时数×学生人数系数。
  ① 当学生人数≤35时,系数为1;
  ② 当36≤学生人数≤95时,系数为1 (学生人数35)× 0.015;
  ③ 当96≤学生人数≤150,系数为1.9(学生人数95)× 0.01;
  ④ 当学生人数>150,系数为2.45。
   而教学管理、教学辅导、教研教改和课外指导等属于柔性工作量,则更多地与实施效果相关。计算教学工作量时,既考虑工作量的大小和难度,又要考虑工作完成的质量,把它与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如组织学生进行各类统考(或竞赛)辅导(或指导)的教学柔性工作量为:
  当r>0时,工作量=班级数×辅导学时×(1+10r);
  当-3%≤r≤0时,工作量=班级数×辅导学时;
  当r<-3%时,工作量=班级数×辅导学时-(1+5r)。
  其中r为当年通过(或获奖)率比上年增加的百分数。
  另外再辅之以课程特征系数和质量系数(课程特征系数根据课程的教学难度、作业量、是否双语教学及新设课程等因素确定,取值为0.8~1.2;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优秀、合格、不合格档次,教学质量系数分别赋以加权系数1.2、1和0.6),使教学人员的工作量计算办法既兼顾量与质,又结合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一流的教学需要一流的管理,只有一流的管理才有一流的教学,教学质量犹如逆水行舟,既要有稳定方向阻止后退的约束力,又要有永恒向前的动力才行,将质量管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结合起来并熔为一体,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实施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说过“管理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人们能在集体中一道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勇于管理创新,目的就是要调动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1,(6).
  2郭蜀燕,李飞雄,张雄.高校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运行系统与环节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1).
  3 杨纬隆.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4 林健,杨纬隆.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高校管理创新.中国高教 研究,2003,(6).
  5 顾颖.基于创新的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发展.生产力研究,2004,(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