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研究性道德学习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与培养

作者:黄勤锦




  
  2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自从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后,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就一直没有中断过。班杜拉的学生Shunk(1982,1983,1984)以不擅长除法和减法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归因训练法和强化法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些研究都证明了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是有效的。针对研究性道德学习,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如下:
  1)让学生在道德学习中深切感受到“学习道德是快乐的,做个道德的人是幸福”的。即研究性道德学习要设法让学生多产生成功、幸福、快乐的愉悦体验,减少失败等不愉快的体验。因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来自于各种经验的关于自身能力的自我观念。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的能力,是促成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要让道德学习是快乐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明确道德学习是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从本质说,道德是人类肯定自己、发展自己的本我力量,而不是异己禁锢。道德学习是希望通过一种哲学的理解,探讨“好的生活”的条件──社会大环境下道德的清白,指导个体自身的生活──享受生命、完善自我。道德学习首先是一种智慧,给人的生活提供价值和理智的方向;其次才是一种规范,用以指导、约束个体的行为符合大社会、大环境,为此教育者应引导学生明白道德学习不应该从消极的意义上把它理解为限制我们做事的规条,理解为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就是自我献祭。道德学习是促进个体和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共生的;第二,辅助学生树立恰当的道德抱负水平。道德抱负水平是个体对自己的道德将要达到哪种程度的一种心理需要,它作为个体的一种活动动力支配着个体行为朝向所要达到的目标。个体道德抱负水平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结果的成功或失败,从而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个体道德抱负水平太低,大学生的德行修养缺乏追求,道德智慧就无法正常发挥;个体道德抱负水平太高,万事难成,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丧失了道德学习的信心,最后也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恰当的要求应根据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即选取那些有一定难度但学生经过努力又可以完成的道德学习任务。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近期的道德学习目标,目标定得太空、太泛、太远都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只有那些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自己在道德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此循环,学生的道德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第三,学习结果的客观评价。青年大学生随着其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已能够对自己能力进行一定的客观评价,教师应多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多正面客观评价自己,强调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建立信心。
  总之,当一个人发生道德行为时,如能体会到快乐,感到尊严,便会有再次尝试的欲望。为此在道德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多体会成功的经验,让学生逐步树立“德行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美好的”价值理念;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和理性对待失败。个体都有一种探求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并力求作出因果分析,这种对自己学习行为及结果产生原因的推论就是归因,学生可以通过归因来认识、预测、调控自己随后的学习行为。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成功时多进行努力和能力归因,失败时多进行努力归因有利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和个体能力的发挥。因此,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学习做内在的可控的归因,才更有助于学生从自身寻找课题研究成果不理想的因素并根据表现来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失败。一方面要使学生对失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要消除对失败的恐惧,让学生意识到过程、方式、结果的失败都不是真正的失败,真正的失败是心理的失败。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够理性对待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进,最终会取得成功;
  3)努力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时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获得了满足,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性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反之,很难获得成功。我国《大学》也提到这种观点,“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德行培养中,学校(教师)要从传统的主角、决策者、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变成一个顾问、一个合作者、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多个可能方案而不是提供现成真理或唯一答案的人,在坚持必要的价值引导的同时,不直接指涉个体行为的道德控制,即是“在教化者的价值引导与受教者的自主建构过程中实现个体道德人格的提升,因之而成为凸显完整个体生命之价值与尊严的现代性道德教化的基本实践形态”[7]。只有在这样开放、宽松的环境里,道德学习才会激发潜能、闪烁智慧,道德主体的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才会实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3 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3).
  4李庆民.为了共生的理想:促进儿童道德文化建设论[J].南通大学学报,2005,(6).
  5张人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思考与时间[J].教育发展研究,2001,(6).
  6 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1).
  7[日]近藤直子.有狼的风景[M].廖金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Discussion 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fficacyin Research-Based Morality Learning
  Huang Qinjin
  AbstractThe research-based morality learning take the main body personality raise as the goal,attention study independent, procedure and total.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fficacy level influence study topic choice,thought and emotion response pattern and new study advancement and quality.Trains and enhances the self-efficacy to let the student feel in the moral learning happy and carries on positively attribution,rationally treats defeated and establishes the health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relations.
  Key wordsresearch-based learning,morality,self-efficacy,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