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校闲暇教育现状剖析与措施建构
作者:苏 敏
2.3大学生对闲暇教育的“忽视”
作为闲暇教育的生力军,大学生本身也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社会功利主义大背景和高等学校闲暇教育的滞后、缺失和失误共同导致大学生自身在闲暇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倾向。这种实用主义式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具有浓重的功利主义倾向,漠视了闲暇教育对自身的发展功能,无视闲暇教育的价值,视闲暇时间无意义,无价值,以无目的,无功能的方式度过,造成“闲暇时间荒废症”[5];其次,由于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都有着极大的自主性,因而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与选择将影响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也将影响到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效果。大学处于高中毕业之后和就业之前,是两个紧张期中间的舒缓空间和时间,是一段特别的“喘息期”。经过激烈竞争升上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没有了繁重的课业和频繁的考试,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致使少数大学生意志消退,惰性增长,正课时间学习效率低,闲暇时间更是随意利用。因而,大学生普遍存在对闲暇生活的安排缺乏自觉性,没有形成有效闲暇意识,不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闲暇生活,同时也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闲暇教育。
“自由”特征构成闲暇的本质。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拘束或无视一个人在闲暇中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6]大学生对闲暇的占有和利用是一种自觉行为,这种与闲暇的自由本质直接相联系的自觉性更多地有赖于闲暇教育的系统、有效的指导。
3高校闲暇教育措施建构
把大学生的闲暇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视野,通过大学生的闲暇教育,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笔者对高校闲暇教育现状进行剖析后,提出对大学生进行闲暇教育的实施措施,从而提高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功效。
3.1引起重视:大力开展对闲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指导
在现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对大学生开展闲暇教育,改变目前闲暇教育滞后的现状,首先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对闲暇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改变人们把“闲暇”看作“无所事事”、把“闲暇教育”认为是“可有可无”、误以为闲暇教育传授的是生活中“用不着的知识”的传统观念,让人们认识到当今社会是闲暇社会,人活着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高质量的生活,闲暇生活是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闲暇教育是提升人们闲暇生活质量的有力措施,闲暇教育是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在高等学校里更应对实施闲暇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广泛的意识宣传,使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家长以及大学生对闲暇教育的重要性有所了解,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闲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开展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根本保障。
3.2形成合力:学校、社区、家庭三方协同教育
闲暇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区和社会三方协同教育,形成整体合力,把闲暇教育遍布大学生生活的每个空间。
对于社区来说,要优化社区环境,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高等学校要积极引导社区里从事娱乐项目的机构,给大学生营造一个有去处、有玩处、有书读、有事干,在愉悦中获益的社区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在一个宽松文明、健康、有益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家庭是大学生假期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成长的家庭氛围、父母的闲暇生活态度、闲暇价值取向、闲暇活动方式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高等学校应该帮助家长认识到闲暇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闲暇教育在大学生走向社会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指导家长对大学生的闲暇教育进行诱导,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在学校的协调下,学校、家长和社会相互配合,让闲暇教育在学校、社区和家庭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让全社会都从促进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闲暇教育的价值,使闲暇教育成为教育过程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
3.3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重要作用
大多数大学生没有认识到闲暇生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在闲暇时间的安排中缺乏自觉性。闲暇的本质是自由、自主和具有个体性的,大学生是特殊一族,他们具有自己的主见,(至少他们认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他们处在心智意识成熟的定型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闲暇教育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他们自我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闲暇教育过程中,要由大学生自己选择闲暇时间的支配,注重大学生的自我决断、自我充实,让他们根据自身的个性与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闲暇生活方式,自主地掌握闲暇时间,合理利用支配闲暇时间,发挥自身在闲暇教育中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闲暇时间高效率地能最大限度地为己所用,达到充分培养个人兴趣,展现个人风貌,施展个人才华,提高生活品位的目的。因此,在进行闲暇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将外因与内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闲暇教育真正地深入人心,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3.4开发资源:高等学校发挥主阵地优势
大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他们接触最多的也是学校里的管理者、教师、校园环境、文化氛围,以及大学课程。因而,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它对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作用,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大学生进行闲暇教育:
1)人员培养:全方位、有重点的指导者队伍建设。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闲暇教育的指导者。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培养大学生闲暇教育指导者无疑是闲暇教育推广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对高等学校管理者的培养,对教师的培养,还包括对娱乐业的从业人员和咨询机构的从业人员的培养。只有每位指导者都具有闲暇教育的意识,并将这一意识融会于整个教育观念和具体教育行为中,大学生的闲暇教育才不只是一句空话;
2)理论支持:大学生闲暇教育的课程设置。在我国高等学校现行的学校课程设置中,还未将闲暇教育课程列入议事日程,在其课程设置中,只重视英语、计算机、专业课等必考课程,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特长的课程所占比例极少。高等学校应开设闲暇教育课程,明确规定以什么样的内容和活动来进行闲暇教育,它是实现闲暇教育目的,完成闲暇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3)营造氛围:大学环境的文化支持。大学环境对于闲暇教育提供的是文化氛围支持。大学环境的文化氛围,它是隐性的同时也是弹性的。它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从校园建设到师生精神面貌,从建筑物的造型色彩到板报的内容,从校园的文化活动安排到广播中播放的歌曲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大学的文化品位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有着明显的熏陶和导向作用。因此,建设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开辟基本的闲暇活动场所,使大学生接受崇高情感的熏陶,会对大学生的闲暇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时代要求关注高校的闲暇教育,大学生自身也在呼唤闲暇教育,高校闲暇教育不可等闲视之,追根寻源,找到高校闲暇教育的症结,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理论研究,拓展闲暇教育的实践。目前,大学生的闲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它像株幼苗,迫切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关怀、支持和合作。
参考文献
1胡仕勇,康恒元.大学生闲暇生活行为倾向研究——对1000名大学本科生的调查报告[J].当代青年研究,2001,(4):35.
2闫大伟,任守军,高开军.关于大学生闲暇状况的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1):34.
3 汤跃.对大学生闲暇活动的调查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00.
4 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塑造[J].教育研究,1998,(5):5.
5张东娇,马健生.大学素养与闲暇教育[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6):78.
6J曼蒂,等.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业京,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6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