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
作者:崔 超 曲世卓
3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和教学实现过程中,存在着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主观认识方面
自学者的主观认识是教育体系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宽容度和信任度,它包括了学习者本身对自主学习的意原和自信心,而这种宽容度和信任度取决于主导教育机制的教育思想和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习者本身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的期望值。
显然,对教育思想的变革和教育期望值的改变及调整是非常必要但却是困难的。由于教育体系的过程很长、环节很多,因此在创新自主学习模式的实现过程中,使各方面都达成统一认识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直得不到真正实施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学习者都愿意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这里有态度和动机的原因,也有个性特征和个人偏爱的原因,它们对自学系统的影响是很大的。
3.2客观条件方面
自主学习模式的实现离不开外部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给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学习材料、活动场所、学习方式和手段等软、硬件设施是保障自我学习效率高、效果好的基础性条件。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发现,能够满足大多数人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共享资源的不足,是制约学习效果提高的瓶颈问题,学习材料的提供不能满足个人学习的需要,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集中和提高。实践证明,在网络课程设计和教材的编写上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才能创造宽泛合理的学习环境,鼓励更多人主动地去自我学习。
3.3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学习评价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观念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程度,对照“标准答案”进行评分,这种方法对于接受性学习的评价,有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而基于网络平台上的研究性学习目前还没有科学的、可以量化的测评标准。实践中笔者尝试着从以下方面完成了一些工作:
1)定性分析。对学生小组完成的模块子系统和相应单元的学习,从功能实现、参数达标和对知识点的掌握及意义结构的形成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学生实践的整个过程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有无创新的思想或意识,能否将习得付诸实践等;
2)定量分析。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思维和客观实践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从学生的认可度进行评价,从调查结果来看,全班30名学生中有26人是完全认可或者比较认可的,26人中有18人通过专业实践对以前自己不十分了解的课程关键点,如操作系统核心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可执行文件的系统级安全管理、用户管理等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并将其应用到当前实践。
由于部分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接受性学习已形成思维定势 ,对新型学习方式有潜意识的排斥性,一时难以接受也很正常。笔者相信,随着各学科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经常开展,学生逐步转变习惯性思维,自主研究意识增强后,学生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可程度还会提高,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对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对倡导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任凯.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3叶晓彤.基于校园网的分布式考试系统模式设计[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
4 贾莲芝.论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