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对大学生群体非智力因素的认识
作者:郑延才
3对非智力因素的初步认识
关于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达成统一的看法,更无公认的定义。在西方心理学界,对非智力因素研究的界定尽管有分歧,但有一条是相同的,即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非认知因素是认知活动中的非认知因素。国内近年来对非智力因素研究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见解:
1)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
2)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感情、意志和性格[4];
3)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5];
4)对“智力工程”的研究必然是一门交叉性边缘科学和综合学科[6]。
针对非智力因素,我国学者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群体,但仅对中小学、甚至大学群体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应对所处不同社会背景的各年龄阶段的群体才是全面的。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将其称之为“非智力工程”。对非智力工程的研究旨在探明人类构成智力系统以外的非智力系统的结构、机理及发展规律,建立与智力因素相关的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并有自身特点的非智力理论,同时,对包括人生各个阶段进行设计,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非智力工程闭环控制系统。
而西方心理测量工作者始终是围绕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研究的,并认为非智力因素其实就是其它形式的智力,其测评内容同我国学者所界定的非智力因素内容有很大差别,因此,虽然对研究有所启发,但可借鉴的意义并不大。而我国学者是围绕“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这一中心问题来展开测评研究的。
沈德立所确定的与学习和智力有密切关系所涉及到的非智力因素,通过对1250名中小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与被试者学习成绩存在着极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正相关[7]。笔者认为上述的研究成果针对大学生创新学习,设计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量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从年龄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如由于他们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在生活上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在学习的方式上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随着恋爱观及人际关系的建立,择业观及自我发展观的形成,互联网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等心理过程的变化。因此,判断大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是目前探讨非智力因素测评方法的意义所在。可以尝试着用函数关系来描绘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素质产生的影响,如将一个学生的创新素质YCS看作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XFZ构成,假设其中的智力因素为常量。而非智力因素作为自变量,将创新素质看作因变量。可得出下面的函数关系:
YCS=C*f(XFZ)(其中,YCS-创新素质;C-智力因素(常量);XFZ-非智力因素
在上述关系式中,非智力因素(XFZ)是个非常复杂的因子,C和XFZ间又存在着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对一名大学生而言,其非智力因素XFZ对其成才的影响,可能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其中一方面是来自于他本身的心理构成,另一方面应该是他本身之外的一切对他本身心理构成影响的因素(当然不应该包括来自于他本身的力量不可抗拒的影响因素),如果从广义说,还应该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
非智力因素属于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各种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主要具有动力功能,这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可以独立发挥作用,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补偿作用[8]。在智力活动中,人的智力因素要想发挥最大效能,必须有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缺乏优良非智力因素的人,其智力潜能是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的。郭沫若曾说: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某些弱点具补偿作用,即所谓“勤能补拙”。对于正常智力的人,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学习和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而非智力因素又起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人类进行的任何活动都具有目的性。学习也不例外[9]。国内外许多学者正尝试着用复杂科学的方法来探讨教育问题。
目前人们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还很粗浅,它是一个尚未被认清的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对复杂科学理论的构建也尚未完成。一些学者正在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如以研制非智力因素量表等方式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究,还有学者试图采用经典的微分方程,或以不确定性的哲学基础及非逻辑性的理论为基础进行描绘,而心理学者在寻求随情绪变化所导致的心理变化和脑波图的相应变化的函数关系。针对非智力因素这一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只有将其赋以新科学理念下的“量”与“质”的有机结合,加之先进科学理论及实验研究才可能逐步奏效。
参考文献
1 林毓錡.大学生学习学-学生成才学习理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2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3宁维卫,高庆.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测试与分析[J].软科学, 1998,(1).
4燕国材.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5 林崇德.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J].华东师范学院学报:教科版,1992,(4).
6 徐章英,顾力兵.智力工程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8 包国庆.重建适应国家创新体系的教育科学[N].科学时报,1999-08-24.
9郝贵生.大学学习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Cognition on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Group
Zheng Yancai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Higher Education,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066004)
AbstractAs for the undergraduate group,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becoming useful and successful in society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lligence factors and non-intelligence factors,with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This paper aims at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among undergraduate group.Research shows,while facing the complicated and enormous system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only by organically combing its "quantity" and "quality" aspects under the scientific concept and through various means such as exemplary study,can we gradually establish th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for the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so a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learning effect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group.
Key wordsundergraduate,innovative learning,non-intelligence factor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