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大学创新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

作者:张 娟 郭炜煜




  
  2.3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型教师,高校教师的水平和创新素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型教师不仅自身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具有开放性的人格和宽容理解的良好心境,能够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不断探索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校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关键在制度,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业绩评价体系、分配体系和职称晋升机制,既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性的学术活动,又鼓励教师研究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2.4构建创新教育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一切活动开展的指挥棒,创新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评价是以某种教育价值取向来规范学校的教学活动的行为,既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传统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考试分数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唯一标准,为应付考试,学生的学习内容只局限在考试范围内,学校对教师教学考核也仅仅用通过率、优秀率来衡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潜质,也打消了那些注重创新教学的教师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要顺利地推行创新教育,必须构建更加开放的评价标准,要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特别是要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将考察重点放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有效收集整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知识创新的层面上来。对参加挑战杯、各种竞赛、发表论文的学生,可以实行创新学分的奖励制度。
  
  2.5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建立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也是高校创新教育能得以顺利实施的“土壤”。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相关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中介机构,它强调创新要素或主体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作用,强调这一体系能否有效地使新的知识在创新体系内部流动起来,具体包括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制度的建立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可以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既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换,也有利于加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有了国家对创新工程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学校教育也必将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支持下,把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放在首要地位,受教育者自身也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创新教育的活动中去,促使创新教育顺利有效进行。
  
  2.6重视基础研究工作
  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基础研究如今已成为国家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已前移到基础研究的竞争。但是基础研究工作相对枯燥,需要长期、深厚的学术研究积累,研究周期较长并且成果的取得相对较难,因此在对基础研究人员的考评上不能简单地用论文数量等急功近利的方式,要为自由探索研究提供必要的空间。在经费上多投入,在思想上多关心,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宽容科学上的失败,重视并倡导科学探索精神,突出科学研究的长远价值,鼓励服务国家目标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争取在重点方向、领域上取得原创性的突破。只有学校、社会对基础研究真正重视起来,才可能让教师和学生对基础研究工作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王燕华.大众化教育下的高校内部权力结构探析[J].高教探索,2005,(4).
  2 刘勇秀.高等学校创造性教育之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3邢宝君.试析大学教育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4,(3).
  4 罗建国,赵亮.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