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引导

作者:杨小丽




  3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解决家庭经济困 难学生心理贫困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难发现,同样是面对家境的贫寒,生活的窘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现实的看法和评价,大相径庭。有的学生面对逆境能够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努力改变现状;有的则怨天尤人,自惭形秽,等待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因此,要注意教育方法的创新,努力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达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取得实际效果,通过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帮助他们正视现实适应环境,树立信心,战胜自我。
  
  3.1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来转变他们的错误认识,使他们正确的看待社会,认识到暂时的社会不均是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不能将家庭的贫困归于社会。以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走出金钱的小圈子,正确处理眼前困难与人生发展的关系,贫穷与成大事者的关系。“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面对困难做一个强者。
  
  3.2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感恩教育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校园里有一个“比学习、比道德、比创造”的群体氛围,将有利于贫困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平等、关爱之风,使贫困生能够更多的获得来自国家、学校乃至周围同学的关爱。与此同时,让同学明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获得他人的资助与关爱是因为我们需要帮助,更需要我们勤奋进取,学有所成。学会感恩就会有抱负、有理想,就能把忠心献给祖国、热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老师、信心留给自己。
  
  3.3树立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的典型,培养贫困生 自强不息的品质
  “苦难也是一所大学”,大学生中有很多自强不息的优秀人物和事迹,洪战辉感动中国,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可以举办优秀贫困生事迹报告会,请他们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奋斗历程。以此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被贫困压垮,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使他们在接受扶助的同时,树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探求谋生的手段和“自救”方法。毛泽东曾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拥有自信,遇到困难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总之,数量庞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存在,将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尽管我国经济正在迅猛发展,但是城乡差距、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等,都预示着这一问题的解决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教育和管理在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学校、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固然重要,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也不容忽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出生活的阴影,重新回到阳光普照的行列中来。
  
  参考文献
  1 史保怀,苏柔伊.解决高校贫困生精神问题的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07,(5).
  2廖忠友.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7(1):90-9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