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电工电子“双主体”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作者:罗映红 陶彩霞 李若琼
2.4通过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保证教学新体系的实施效果和质量
1)以“双主体”为教学理念,实践 “教与学”互动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应当是教授(教师的活动)最优化与学生(学生的活动)的最优化的有机统一。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双方互动,才能真正实现主体教育。为此,在课内开放讲台,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请上讲台,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采用启发式、对比式、研讨式、答疑式、探究式等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互动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课外,将互动式教学延伸到第二课堂——师生对话,答疑与质疑相结合、对“学困生”实施关怀教育。在课内、课外都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统一,促进了师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2)以网络素材库为核心,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优化整合。多媒体教学方式是科技高速发展和普及的必然结果,是一次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举。但是,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谁更具有优越性、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多媒体课件不应成为电子讲稿或教材的配套附件。不能盲目追求时髦,要扬长避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求最佳的表述方式。将传统教学手段、教师教学风格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手段和效果的共同提高。2003年率先以知识点为基础研发电工电子教学素材库。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以素材库为核心,具有智能交互式的,既可应用于学生学习又可辅助于教师教学的电工电子网络教学系统,包括电工学专题论坛、模块化的教学素材库、实验指导系统、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在线练习、在线考试等。现已有相当规模,为优化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推动师生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及电工学精品课程建设、教研室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以人为本,贯彻了“综合性、全程”考核方式。考试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学生的指挥棒。这根指挥棒的运用是否得当,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2003开始改革以理论为主的闭卷考试,先后在40个班实行“总结报告+半开卷”的考核方式,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改革,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考核方法,实践课程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①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②集中考试和平时成绩评定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③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④课题论文与口试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⑤期中总结与期末考试结合的考核方式。
实验考核既要考查实验技能、实验态度、实验室常识及实验报告等方面,又要考查学生的独立实验设计和实践过程。实验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50%。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考核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推进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2.5以精品课程和学科建设为依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1)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实施“内培外修”的教师培养机制。教师是新教学体系方案的具体执行者,是能否实施“双主体”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能力。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校本资源的作用,坚持“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主导思想,建立以下教师培训制度:
第一,校内培养制度。①小学期培训。充分利用每学期的小学期,对教师进行新观念、新技术、新内容的培训;②划分课程小组,开展听课、评课及教研活动。根据电工电子新教学体系各课程的不同性质,确定了4个课程组、课程组成员和负责人,在各个课程组团队中,教师们分工合作,对新教学体系方案的基本要素、本学科发展状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改革、多媒体教学手段、新教材特点、双语教学、新的实验方法与内容及规范教学管理等进行培训、研讨和交流。获得了显著的成绩。两年来发表教改论文18篇。与此同时在稳步抓好电工电子各类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教研室各位教师的专业与特长,还让他们参加到学院其他各系相关学科组,明确各自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奠定了基础;③学位培养与青年教师导师制相结合。一方面有计划安排、支持中青年教师以各种方式读博、读研提高学历层次,另一方面聘任具有敬业精神、业务过硬的中老年教师担当青年教师的导师。在业务水平、教学经验积累、敬业精神及严谨工作态度、进修计划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④以科研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从小题目、自选课题和带毕业设计开始,着重进行基础研究,并逐步向纵向、横向课题研究发展。将教学、实践、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校外进修访问制度。有计划的送中青年教师到重点院校进修、学习,学习他们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每年派出教师参加全国或地区性的学术会议,及时掌握最新的教学、学术信息;
2)以精品课程和学科建设,带动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全体教师树立教研室发展人人有则的理念,形成人人都为教研室的发展所想,教研室为大家的提高发展创造条件的和谐发展格局,形成了院、校的一个团结、有水平、有生气、能创新的优秀基础教学团队。为学院、学校教学团队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2.6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制定教研室考核制度。为了进一步深化校、院的内部体制改革,经过调研、多次反复讨论制定教研室考核制度,有效的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 “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要对课程建设负责,包括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制定、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的编写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的确定和考卷的审定等,保证课程建设健康发展;
3)主任、副主任、教研室秘书三级管理制。主任、副主任严格执行学院制定的主任、副主任岗位职责,主任秘书严格执行教研室制定的岗位职责。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日志、试卷等教学基本文件按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要求统一填写、装订,实现秘书、副主任、主任三级审核管理;
4)开展讲课评课活动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行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听课制,每学期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观摩教学,交流教学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结束语
电工电子“双主体”教学新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教学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坚持以电气与信息学科为依托,坚持“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与学“双主体”的电工电子教学体系。对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使“电子技术”课程更好地成为专业学科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在应用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光迅.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理念创新[J].教育研究,2005,(7).
2 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3 唐介.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 革的研究与实践总结[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23(4).
4电工课委会.关于面向21 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意见[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7,119(3).
5金春英.国外教材特点及我国电工学教材改革[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5).
6 孙肖子.建立一个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新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2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