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网络平台下高校学籍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董明伟
3.2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进一步开发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其它模块,如增加新生原始数据导入模块和新生报到数据统计模块,供招生办和学工处分别登陆使用,教务部门可以随时参考查看,这既能给三个部门的工作带来便利,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使工作更加透明化,权责分明,避免互相推诿。
3.3加强学籍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首先重视对申请异动学生的提醒和引导,同时做好异动问题预案。针对学籍异动产生的遗留问题,可以设计一套学籍异动档案。一份是学生学籍异动后予以认定的成绩统计表,另一份是学生学籍异动后不予以认定的成绩统计表。表格中应涵盖课程号、课程名称、修读时间、学分、成绩等信息,针对转学与转专业的具体情况,对照教学要求,相同的或相近的可以认定的相关信息登录到第一份表格中,存在较大差异的根本无法认定的相关信息登录到第二份表格中,第二份表格中的学分可以在学生毕业时任选课学分未修满时作为补充学分使用。因此,成绩的及时认定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同时还应为这部分学生开放网上选课通道,对于没有修读过的必修课要及时进行补选补修,获得相应的学分,避免因转学、转专业引起的遗留问题影响正常毕业;
其次要规范学籍异动档案的管理。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实现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要从机制上实行改革,即调整二级教务管理的岗位及职能,具体来说,分工上要细化,定岗定位,专人专管;职能上要转变,继续放权,使学院变被动为主动;形式上要多样,通过校院间教务工作者的短期借调和轮岗,实现业务的交流和思想的互动。
3.4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系统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校学籍管理的应用促进了高校各项管理手段的变革。2004年起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的学籍管理部门利用教育部学籍学历管理网络平台对当年录取的新生进行网上数据审核工作,2005年又开通了电子注册管理模块,2006年启用了在校生管理模块单元,加速了对学生日常学籍管理工作网络化的进程,对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学籍管理工作客观实际的需要,也是学籍管理规范化的重要特征。它将从事学籍管理的工作者从繁杂、低效、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避免了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状况,使学籍管理工作更高效规范。因此,做好学籍管理工作要充分学习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开发引进优化软件系统,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实现高校学籍管理微机化、网络化[3]。
一方面,可以采用数据库及计算机网络管理。学籍中的各类数据依靠传统单一的表格管理模式效率太低,重复劳动和冗余内容太多,制约了学籍管理的发展。采用数据库及计算机网络管理可以实现高效和快捷,因此让现代信息数据库技术尽早与学籍管理结合是当务之急。如针对学籍异动管理业务量大的特点,可以由面对面的审批和办理改为先由院、校网上审批再由教务处集中办理的工作模式,从而减少学生的流动,明晰校院两级教务管理的权责;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开发现代教务管理软件。不仅仅停留在纵向方面,更要重视横向的发展和延伸。把学籍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和考务管理有机统一结合,不再孤立对待,可以分别授予这三个管理岗位的工作者各自工作模块的浏览权限,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共享,充分发挥教务管理软件的作用。
此外,要建立监督机制和信息安全保障,即教务处要在横向和纵向授权的同时制定出完善的监督计划并在信息系统中实现技术支持和安全保证。一方面系统要自动为不同级别的用户生成不可任意删除的操作日志,以便自己查询和公众监督;另一方面要避免因用户过多带来的安全隐患。
总之,高校学籍管理是一项持久、深入而又具体细致的工作,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探索改进的方法,提高学籍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加强学籍管理工作的技术含量,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哓兵.关于我校学籍管理的现状与未来[J].邵通师专学报,1999,(3):61-64.
2 周永.转变观念完善学籍管理[J].引进与咨询,2005,(4):40-41.
3 冯文平.高校学籍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药学教育,2004,(1):23-2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