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

作者:朱 健 刘巨钦




  独立学院应用性课程体系要求在课程结构上,力求将理论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打破传统“老三段”的明显界线,并使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紧密衔接起来。同时,独立学院应该利用公办高校多学科和学科发展比较好的优势,克服自身缺乏较为成熟的学科组织的劣势,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打破以单一学科课程为主导的局面,设置较多的学科交叉课程和学科综合课程,使课程知识呈现关联性、综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此外,应增加实践课程,加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应用性课程体系,要求改善课程实施,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讲授结论性知识的课程实施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自学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出敏锐观察力、多视角的思辨力、独创精神,能不拘于前人总结的、现成的观点,敢于和善于培养自己的求异思维,重视自我的体验,从而培养复合型的应用能力。
  独立学院应用性课程体系,还要求在课程评价上进行改革,因为应用性知识与经验难以用传统量化的手段进行考核和评价,必须重视学生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真实反映学生发展水平,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信息。
  需要强调的是,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的确立到课程体系的设计以至培养方法的选择,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这样可以避免课程生成的随意性[7]。
  
  4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 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中介性[1],即人才培养模式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中介,这种中介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育主体(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
  现阶段各独立学院的办学情况差异大,教师队伍成分呈现多元化。总的来看,当前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构成为:一定数量的申办高校委派的教师,一定数量的离退休的兼职教师,一定数量的学院引进的青年教师[8]。由申办高校派出的授课教师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独立学院的教研活动,很难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所聘用的离退休教师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加上知识老化的因素,实际上也很难完成应用性知识的传授。而近年来独立学院招聘的青年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抱着临时心态,能够把独立学院任教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安心从教的并不多[9]。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现状和问题,给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消极的影响。
  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培养这种人才,独立学院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又动态优化的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应以母体派出教师为主,以“双师型”教师为重要力量。“既相对稳定又动态优化”,是指独立学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科教学需要,长期聘用一批理论基础深厚、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同时,灵活地辞退不胜任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师,使师资队伍呈现动态优化的特征。由于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依赖母体高校,而且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依赖于母体高校,所以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应以母体高校委派的教师为主体。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依托一批双师型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所谓双师型教师,指既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或生产管理实际经验,具备丰富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独立学院要利用灵活的民营机制和与社会广泛联系的优势,加强与企业、厂矿的密切联系,定期选派教师进行实践锻炼,积极聘请具有工作经验和一定理论基础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到学校兼职或进行指导。
  为了使教师能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征进行教育教学,独立学院应该建立完善的机制和措施,激励教师主动自觉地开展独立学院的教研教改活动,从而深刻把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同时,还应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培训和组织教师进行经常性的业务研讨等方式,确保广大教师能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以上是笔者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实际上,人才培养模式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涉及到上述要素,而且涉及到专业结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诸多要素,而且它是个系统结构,不是强调某些要素、方法和程序的单一功能,而是强调整体优效性[1]。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巨大课题,我们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为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5-18.
  2孔繁荣.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6-57.
  3 韩延明.大学教育现代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7.
  4姜继红.大学理念嬗变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20-123.
  5 刘巨钦,朱健.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与教育质量建设[J].教学研究,2007,(5):398-401.
  6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7王伟廉.关于教学质量管理几个问题的再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29-31.
  8 郝蔓,冯林.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浅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109-112.
  9周白华.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双发动机:质量与投入[J].江苏高教,2007,(5):53-5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