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论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伟英 张姗姗 张小升




  3.1 构建良好的学术环境
  就博士生提高创新能力而言,如何运用创造方法论,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水平和创造性品格是最关键的培养基础。实践证明,在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中,非一流人才也能出一流成果;反之,没有这样的集体和环境,一流人才也做不出一流成果。在对燕山大学的问卷调查中,学术氛围、条件支撑和科研经费在影响博士生质量各因素中的比例占到了56%,而认为学术氛围影响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占到1/4以上(见表2)。
  
  1)加强科研的条件支撑。先进的硬件、软件设施和高效运行的科研平台是实施创新性研究的保障。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需要很多的实验仪器设备。虽然国家已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各高校的要求。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共享科研平台或依托重点学科建立若干个“研究生创新基地”,将学科甚至整个研究单位的内部资源重新整合,各学科相互协调配合,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普通学科的研究生能够享受重点学科的资源,为研究生尤其是普通学科的博士生提供创新科研的平台。另外,现代科学研究进展十分迅猛,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使得人们能够及时了解世界学术前沿,跟踪研究进展动态,从而正确判断自己从事的研究课题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特别是创新性的程度,及时做出调整研究重心的决断。但现在基本上每个领域的一些主要学术期刊由很多出版商各自分散发行。而绝大多数学术刊物的电子期刊登录费用又相当高,很少有研究单位能独立购买全部出版商的期刊。因此,整合图书,特别是在不违反版权法的基础上,有效地享用学术刊物的电子期刊资源是每个研究单位,特别是培养创新型博士生的单位必须要做到的;
  2)增强创新学术氛围。创新学术氛围是一种宽松、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提倡辩证看待学术权威,敢为人先。首先,鼓励创新就要允许失败,建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风险选题机制。鼓励博士研究生对新问题、新领域、新规律进行创造性研究,增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其次,开展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广泛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形成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如:开设研究生论坛,以博士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为主,使他们有机会进行沟通并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同时,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知名人士及著名高校优秀博士生参加。积极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还可以举行研究生科研成果校内巡展,以统一版式汇聚并展出各培养单位科研成果、创新成果的新亮点。
  
  3.2 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课程设置要以“少而精”为原则,以创新为目标,充分体现“拓宽基础,追踪前沿”的思想。在当前科技发展过程中,各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新兴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传统学科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和发展。追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是世界博士生教育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体现理论的前沿性、边缘性与交叉性,又要兼顾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
  加强实验和实践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扩展和更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博士课程共30学分,其中共同基础实验课2分,实验技术方面的课程20分,选修由医学部的各个研究室开设的专业课1~2分,余下的7~8学分为特别讲座。各个学分的取得基本上没有死记硬背的考试,多采取写综述或实验报告等形式。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3.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学生愿意投入的前提下,学生如何成长的关键在导师。导师的创新意识在于能高瞻远瞩地洞悉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能融合不同学科领域或至少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的核心能力素质是要有选定前沿课题的能力,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背景及其兴趣尽早确定学生可行的研究方向。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高学术水准的导师队伍是研究型大学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保证。在导师资格审查方面应着重观察教师的学术活跃程度(比如,近年来发表论文的档次和数量及科研项目的层次和经费充裕程度),在做法上则改评审为上岗聘任。严格公正的评审评价制度的建立是产生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基础。
  导师要注意指导方法。导师的指导方法没有统一模式。一个导师指导不同的学生也可能需要不同的方式,但是,总的说来,要引导研究生把本科生以听课、考试为主要学习环节转变为把思想集中到独立思考、刻意创新、追求完美的研究思维模式上来。有的导师在指导博士生的过程中,缺乏指导经验,完成科研任务的意识强,但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弱。随着博士生数量的增长,各个高校博士生导师力量明显不足。应特别注意,现在许多博士生导师既带博士生又带硕士生,每个导师的经费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指导博士生数量的增加,势必影响到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以前是一位导师带两三名研究生,而现在一般一位导师带七八名甚至是十多名研究生,这种情况下,不仅导师吃不消,学生也有怨气。由于带的学生多,导师根本就不可能花太多心思在单个学生身上。师生之间,一两个星期、一两个月甚至一年半载不谋一面也是有的。对此可将博导的遴选范围扩大到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和副教授,同时实施以教师申请制和学生报选制为基础的“不定资格制”取代过去的“固定资格制”。加强对博士生导师的监督,增加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刻不容缓。
  
  3.4 扩大与外界交往的途径
  博士生教育国际化有助于扩大博士生与外界的交往,开拓研究生视野,使研究生培养立足研究前沿、发挥创造潜能。措施如下:争取资金立项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课题研究;鼓励利用国外研究课题或国际合作课题培养博士生;聘请具备国际化背景的国内外专家担任导师,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用外语授课或指导学生、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要求研究生用外文发表论文等。此外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多派学生去国外学习,了解国外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状况来吸取经验弥补自身不足。
  总之,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紧迫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这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密切合作,共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奋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