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数学教学的“启—放—收”导学策略
作者:陈 力
三、 “收得适时”是保障
“自主开放”决不是“放任自流”,开放的课堂不能“上到哪里算哪里”。如果只有“放”而没有“收”,这样的“放”是无目的、浅层次的,只有做到了“能放会收”,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才能落实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那么,怎样把握“收”的时机呢?
1.“收”在“思维卡壳”时
当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对学习内容理解偏颇了或探究活动偏离方向时,教师要及时把学生的思维“收”回来,运用启发、点拨甚至讲解等手段把他们引导到正确中去。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不少学生由于受“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始终将目光停留在“个位”上,从而使探究活动受阻。此时,教师要进行点拨,及时出示一些正反材料让学生判断,使学生明白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跟“个位”无关,并将探究思路引到“数字之和”上去,使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下去。
2.“收”在“提炼概括”时
当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之后,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收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必要的引导或讲解,将学生零散的观点进行理论升华,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学生多而杂的方法中引导他们提炼出其中合理的、简便的方法,以利于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二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把他们的思维概括起来。例如,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后,出示“25÷5=(25÷3)÷(5÷3)”让学生去辩论正误,当学生经过一阵“唇枪舌剑”还争论不休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性概括:只要具备“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些条件,我们就要坚信商是不变的,至于“25÷3”和“5÷3”,等你们以后学了分数之后就会计算了。
3.“收”在“反思总结”时
当教师放手让学生经历主动获取新知或自主练习之后,还要做好一项很重要的“收尾”工作,即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积极的回顾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例如,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算时,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2500÷300=25÷3=8…1,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1)错在哪里?(2)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结果?(3)为什么会错?(4)应怎样纠正?(及时提供现实材料:2500本图书送给学校,每个学校300本,可以送给几个学校?还余几本?)学生通过反思找到了错因:300×8+1=2401,2401≠2500,应该是余“100本书”,而不是“1本”,因为“1”在百位上,表示1个百,并明白了“商不变但余数变”的算理。
另外,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对学习气氛的调控也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采取激励性、互动式、个性化的评价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张弛有致、快慢结合的教学节奏,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新课程的课堂成为高效率的课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