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体现新课程理念不能迷失教学目标

作者:曲天立




  自新课程实施以后,很多老师对“引导”、“讲授”等教学方式产生了一种排斥和恐惧心理,避之犹恐不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要不要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我想打个比喻进行说明,比如,一个牧羊人在放牧一群羊,他知道哪里有丰美的水草,那么他会怎样做呢?他是由着羊自己走到哪里就放牧到哪里,还是有意识地把羊“引导”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牧羊人没有什么牧羊的理论,但他知道把羊引领到水草丰美的地方是他的责任,因为只有这样羊才能很快吃饱喝足而得到“发展”长大。
  相对于“闻道在先”的老师来说,在对知识学识的拥有方面“闻道在后”的学生本来就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与羊有相似的地方。尽管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后喻时代”,年长者反过来要向年轻人学习,但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其思想和思维远没有达到成年人那样深刻成熟、智慧圆满的高度。只有及时有力的讲授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知识或能力得到丰富和增长,激发起学生更深刻的思考,从而完成对知识的个人建构,这也是高效率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不能只做“平等中的首席”而引导缺位,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第四是在落实“三维目标”新理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语文知识的关系问题。
  
  在现行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都有一些“红色经典”的课文,如政治领袖人物的讲话或诗词文章、重大政治社会事件、英模人物事迹等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主张在语文教育中要做到“文道统一”,“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但实际上都没有处理好,重“道”轻“文”,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韩愈说过“文以载道”,我们对这句话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实“文以载道”是泛指一切文学作品的功能,这里面的“文”是指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而不是“语文”,更不是语文课。因为语文教学主要是要教给学生掌握“文”的艺术和规律,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说语文教学主要也是“载道”,那语文学科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也负有“载道”的功能,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这种功能是学生在对语文知识学习掌握的过程中,在对课文的讲解、诵读、讨论、理解等教学环节中有机地结合实现的,而不是刻意要穿靴戴帽“贴标签”。可以说,“载道”并不是语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何况我们还有专门的思品课或公民道德教育等课程。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熟悉并了解了“文”,才可能深刻地理解“道”并接受“道”。没有“文”的创作艺术的欣赏与解读,又怎能使作品发挥“载道”的功能?对于文和道的关系,我认为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首先是“赏文入道”,其次是通过师生互动研讨“说文解道”,再次是学生自己能“习(读)文悟道”,最后使学生能够“行文论道”,最终实现“文道统一”。
  本课基本上从政治性和文学性上可以分解出这样几对关系:
  1.作为革命者的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毛泽东;
  2.作为史实的长征——作为艺术作品的《七律·长征》;
  3.长征的革命精神——七律的文学价值,即学生的文学素养;
  ……
  但遗憾的是,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了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政治性和思想教育性,而根本没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其实本课如果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入手,更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诗的意境,并体会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近现代写古体诗的高手,具有较高的诗词修养,一生写过很多诗词。写古体诗也属于是他自己的个人偏好。因此在激情洋溢的兴奋状态,习惯于用自己熟悉偏好的文学形式来表现记录这一伟大事件,抒发自己胸中的情怀。所以当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战胜重重困难,艰苦跋涉,转战两万余里,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最后胜利到达陕北后,回首漫漫征程,毛主席按捺不住胜利的喜悦,“浮想连翩,夜不能寐”,兴奋之余,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充满乐观主义和革命事业必胜的豪迈诗篇《七律·长征》。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问题。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及其实质,既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又要有自己对教育信念的坚持,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语文教学不但要回到文本,更要回归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孙海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