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草原》教学设计与点评

作者:林春曹




  3.师:蒙古族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热情好客”!
  指名四人朗读2~5自然段,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特点。
  4.面对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透过2~5自然段中的文字,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板书:人情美、兴奋动情。
  【点评】
   “人情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又一重点。上述教学设计,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注重凸显两个方面的价值引领。一是,凸显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在“人情美”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一个话题——“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核心话题,它使课文2~5自然段中纷繁芜杂的阅读对话点得以删繁就简,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自主交流的时空。在这个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下,阅读对话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简约,但却又是内涵丰富的。二是,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在学生对2~5自然段中的“人”作了多元解读后,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教学中,要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核心价值凸显出来,并通过朗读让“热情好客”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
  三、 感悟“蒙汉情深”
  1.引读:同学们,草原上景色美,让作者愉快惊叹;草原上人更美,让作者兴奋动情。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请联系全文理解这两句诗。
  3.师生互动对话。
  板书:蒙汉情深、依依惜别。
  (1)“蒙汉情深”是什么意思?“蒙汉情深”体现在哪里?
  (2)“天涯碧草”是什么意思?“天涯碧草”体现在哪里?
  (3)展开想象,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5)课文以诗结尾,你觉得怎么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4.指导诵读。
  【点评】
  抓住课文结尾这两句诗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特点,把“诗句”附着在“文本”中作感性解读。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让“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文本主题得以归结升华。最后,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来领悟作者以诗结尾的“妙笔”。)
  四、 品味“文字美”
  1.选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比喻句、拟人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写景、叙事、抒情;优美诗句……
  2.出示文中几处矛盾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点评】
  《草原》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切自然,是一篇文美、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文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注重文字品味,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在文本解读结束之后,作“反刍”式的文字品味,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
  五、 总结全文
  读着老舍先生的《草原》,我们仿佛也作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景色美,使人愉快惊叹;草原的人情美,使人兴奋动情;蒙汉情意深厚,使人依依惜别。
  六、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联系课文,搜集资料,了解内蒙古民族风情。
  板书设计
  景色美 (愉快惊叹)
  草原 人情美 (兴奋动情)
  蒙汉情深 (依依惜别)
   责任编辑:孙海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