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让“主题图”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效载体
作者:韩洪刚
地理解数学知识。特别在几何图形教学中都可采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再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学概念。如第一册32页《认识物体和图形》的主题图可设计成五个动手操作的活动环节:
活动一:玩一玩、摸一摸自己搜集不同的物品,它们各有什么不同地方,把你的发现记在脑子里,等会儿说给组上小朋友听;活动二:比一比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活动三:滚一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看哪个先到底?活动四:搭一搭各种图形,你搭得是什么?活动五:这些小动物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策略三:动态展示
很多时候,我们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场景,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有时更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主题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我们可以把它设计成了一个动态的情境串。
先出示20只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分,才能一眼就看出有20只;接着,从四面八方跑来80只羊,让学生感受现在的羊比20只要多得多,学生再估一估羊的只数,感知100的多少;第三步,小羊变成了小棒、正方形、圆形,让学生试着数数,感知整十数;最后,在草地上画出100个小方格(每行10个,共10行),小羊排好队准备在草地上休息,分批进入小方格,每进去一些,就让学生说说那个数的组成,全部进去以后说一说这个小方格中休息的是第几只羊。通过情境串的形式,把静态的图画变成动态,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主题图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策略四:适度增删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主题图和例题,仅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所思考的依据。那么,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地分析教材,对主题图进行信息的增补和删减。
1 增补。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材所提供的一幅主题图,从图中只能引出本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个算式,信息量比较小,主题图利用率不高。如果对此增补两个人和3个问题的信息量,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充实了,实际情境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多元的整合,使课堂变得更加和谐。当教师问及你能列式解决谁的问题时,华华:24×3=72(元);欢欢:24×8=192(元);阿姨:24×10=240(元);妮妮:24×12=228(元)……使学生在一幅图中同时解决了四个问题,其中前三个问题的计算起到复习知识技能和了解学习起点的作用,后一个问题引出了新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学生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础,这是主题图的一次运用。同时,当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初步掌握计算技能,联系实际问题时还可对增补后的主题图进行二度开发。如:华华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华华和欢欢共用了多少钱?欢欢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在同一现实背景之下,不断地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地用竖式进行了计算。使学生悟出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內在联系,同时,也知道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是求两积之和。这种练习形式不仅提高了练习密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又使计算速度快的学生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
2 删减。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主题图纷繁复杂,我们就要对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取而用之,不符合的则舍而弃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呈现的游乐场情境图信息量大,图中事物总量少(用数数就能直接得出结果),致使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在不理解乘法含义的前提下很难找到相同加数,凸显不出用乘法计算的必要性。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媒体制作,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动态化的游乐场,然后重点呈现过山车场景:一排3人,排数增至9排甚至更多。这样就利于学生产生知识冲突,引出乘法的作用。
策略五:把准时机
例如在《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中,把主题图的呈现放在课末,在学生已经归纳了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运动会主题场景图,问:“这是我们学校上星期的运动会的场景,你能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没有任何的旁支,一目了然,学生马上就领会到主题图的隐性资源,回答:“跳绳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凡人?”“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3+9=12。”师又问:“这里的3、9各指什么?”学生回答:“3指跳绳的有3人,9是指踢毽子的有9人。”老师抓住问题的关键,马上追问:“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呀?”学生回答:“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12人?”从这样的一个环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主题图的运用真的落实到了实处,从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中,梳理学生的知识构架体系。
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把原来放在前面的主题图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应该说更加有效地体现了教材原有“主题图”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处理教材主题图的价值是充分体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让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与巩固的同时,从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达成本环节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主题图不一定要放在课前,而是要考虑什么时候呈现更有效?什么时机呈现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适当把握,也要灵活地处理呈现的时机,使其充分体现出“主题图”所蕴涵的内涵和价值。
策略六:灵活改编
今天的教师不应该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而是主题图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者。我们要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例如三年级下册《用连乘解决问题》,主题图是某小学学生团体操训练,排成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无序排列主题图,让学生估计一共有多少人?引导学生验证估计的得数,怎么办呢?出示有序排列主题图。然后根据主题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明确研究的主题。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尝试解决,并尽可能用不同的解法解答。在反馈时候,充分结合主题图让学生理解算理。
教师这样,对主题图进行合理灵活的改编,把课本主题图由“无序排列”改为“有序排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既有无序,也有无序,而有序排列更有利于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同时也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同时,教师有效利用主题图展示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每种方法的算理。在这里,主题图不仅仅是创设情景的载体,也是揭示算理的载体。
责任编辑:陈国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