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基础与实践:语文教学的常态回归

作者:周有利




  2.学生朗读(两名学生各读半篇课文)。
  3.学生讲述感想。
  4.学生说出他们认识或是听说过一些生活陷入困境的小朋友的故事。(例:希望工程的小学生)
  5.引导学生提出帮助穷困小朋友的办法(如发动筹款活动)。
  6.分组进行创作漫画、招贴、电台广播文稿、写信、诗歌、标语……(进行或活动前先说明规则)
  7.各组代表报告,集体评价打分。(评价四个标准:内容方面10分;呈现方式10分;合作精神10分;合作质量10分)
  这里通过比较,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发现与思考呢?更为广阔、更为开放视野下的“语文实践”是什么样?这种学习活动不应成为常态的吗?
  1.强调“语文实践”,怎样看待文本教材
  记得当年在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时候,我也曾教过几次《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尽管记不起当时是如何教学的但我清晰的知道我从未这样来教过,哪怕现在实施了新课改我恐怕也不会这样处理。文本怎么这样几分钟后就给“闲置”了呢?可以这样去“综合”、去“实践“吗?所以相比较我们看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注重文本本身、注重文本内涵的开发、注重文本的深度挖掘。尊重文本、适度阐释文本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仅仅把文本教材只作为一篇篇课文,认为学习课文就是理解阐释其内容;仅仅把自己对教材或文本的理解与体悟只想着怎样照抄照搬传输给学生,而不是教给学生一个解读、理解与体悟的方法或提供一个言意转换通道,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就是在“教课文”而不是在“教语文”,不是在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而只是自己独自“表现语文”,这里自然谈不上学生的言语实践。王荣生教授把文本教材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陈老师无疑是把这篇课文作为“用件”来处理的,在这里关键不是去学文,而是用文本里提供的某些东西作为一个“话题”或是一个“引子”,去从事或是实践一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这里学生或说或写的是脱离文本的吗?文本的价值被取消了吗?显然不是。反而更让我们重新审视在“学用语文上”应该怎样看待文本,怎样用足文本、用好文本,需要我们依据文本特点去做哪些合理的开发与重构。
  2.强调“语文实践”,就是要在有意义的活动甚至是游戏中引导体认、创造与生活
  相比较我们也看到,新加坡、泰国或是台湾的华文教学他们更注重从实际出发,从文本的实际、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华文不是他们的母语,他们对学习华语没有多大兴趣,所以他们通过营造愉快的学习心境,从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他们还注重“动”、“互动”;他们更注重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所以他们的语文教学更多的就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他们这样的活动很生活、很真实,也很自然。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可以“不刻意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与严谨”,但不能不去刻意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因为在这样生活化的、综合化的、生态化的活动中,不仅可以指向“语文”的,更还指向学生精神的、心灵的、生命情感的。可以看到陈老师的这节课上,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去帮助我们身边的这样穷苦的小朋友呢?”这一话题而展开模拟性语文实践活动——招贴、写广播文稿、写倡议书、写诗歌标语等。在小组汇报的时候,有角色表演、配乐朗诵,还有义演募捐等,这些都是基于语文的、基于生活的、基于人的高尚情感体验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幸福地体认着、创造着、生活着,学生在学到有关的读写知识或是文体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更主要的还有他们的情意态度以及精神培育等方面也自然得到了综合的提升。这样的“语文实践”、语文学习不应是常态的吗?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课程专家解读新课程“双基”内涵(报道)[N].中国教育报,2005-4-24.
  

[1]